□本报记者 吴新光
2024年,在经过隔离检疫后,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裕农科”)进境的7.3万只海兰祖代蛋种鸡开始繁殖,经过三代繁育,约10个月后,产出6.5亿只商品代蛋鸡。这意味着,这些鸡将为全国人民的餐桌供应1400万吨鸡蛋,有力保障了鸡蛋市场供应。
从“2个人、2间房、200只鸡”开始创业,华裕农科深耕蛋鸡行业四十余年,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蛋鸡供种基地,集家禽繁育、动物营养、智能设备、健康食品、生态肥业、粮食贸易六大产业为一体,家禽繁育涵盖祖代、父母代养殖和商品代孵化,一年能为市场提供3.5亿只雏鸡,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繁育“金字塔”构建蛋种鸡产业新版图
芳菲四月,走进华裕涉县父母代鸡养殖基地,现代化的养殖设施映入眼帘。鸡舍内环境控制精准,温度、湿度、通风等指标都通过智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为蛋种鸡提供了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自动化的喂料、饮水系统,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风险,确保了蛋种鸡的健康生长,从源头上保障了雏鸡的品质。
这座现代化养殖基地,仅是华裕农科全国40个生产基地的缩影。从燕赵大地到天山脚下,从赣鄱平原到巴渝群山,企业构建起“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三级繁育体系,年引进海兰系列祖代蛋种鸡10万套进行“引、繁、推”一体化作业。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企业祖代蛋种鸡存栏量突破12万套,父母代蛋种鸡达400万套,年孵化商品代雏鸡3.5亿只,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1只健康雏鸡诞生。雏鸡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蛋种鸡产业领军企业。
走进位于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裕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一座国际家禽孵化中心巍然耸立。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单体规模居全球前列。
蛋种鸡产业繁育体系呈“金字塔”式,从祖代、父母代再到商品代。孵化中心做的是商品代孵化环节的工作,也就是把父母代蛋种鸡产的蛋,孵化成商品代的雏鸡。
从种蛋到雏鸡,一个完整的孵化周期为21天,涉及种蛋分级、孵化、照蛋落盘、出雏及雏鸡处理,共5个生产环节。
孵化车间共有3个孵化厅,走进其中最大的一个,18台智能孵化器整齐排列在通道两旁。金属框架、酒红色面板,这些大货柜似的孵化器,单台体积达65立方米,可一次孵化种蛋16.8万枚。
照蛋落盘车间,是对完成18天孵化的种蛋进行检验。“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的自动检测线,能在0.3秒内完成对鸡胚发育的‘CT扫描’。它能根据鸡胚的透光度自动识别种蛋发育情况,并将活胚蛋移入出雏筐,将无精蛋和死胚蛋剔除。”孵化中心负责人刘洋洋介绍,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处理7万枚种蛋。
雏鸡处理车间,是孵化中心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经工人分拣后的健康优质雏鸡,会被传送带运至断喙及免疫流水线,经相应处理后,即可出厂发往全国各地的蛋鸡养殖场。这些蛋鸡养殖场产下的鸡蛋,将最终进入消费市场,被端上大众餐桌。
“孵化中心人员少,却能实现高产能,关键就在于厂区引进了全自动分级设备、智能箱体孵化器、智能出雏器、分拣流水线、断喙免疫生产线。”孵化中心负责人刘洋洋表示,商品代蛋种鸡的孵化,处于鸡蛋消费的上游环节,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能更好地提升对消费市场的供应保障能力。
“洋为中用”
提升技术品种核心竞争力
在蛋种鸡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的华裕农科,依托其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专注于蛋鸡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积极引进海外蛋种鸡品种和技术的同时,公司还将这些技术和品种本土化,实现“洋为中用”,以适应中国市场需求。
在企业的基因图谱实验室,科研人员正通过芯片技术,对海兰褐高产蛋鸡进行本土化改良。“我们不是简单的引种,而是进行二次创新。”华裕农科董事长王连增举起一枚褐壳鸡蛋介绍,通过挖掘蛋清溶菌酶基因位点,培育的新品系蛋清浓稠度提升15%,保质期延长3天。
这场持续十年的种业攻坚战中,华裕农科构建了独特的“双螺旋”创新体系:院士工作站攻克疫病防控难题,省级重点实验室专注营养基因组学研究,而分布全国的养殖基地则成为最佳试验场。
华裕农科组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与中国工程院刘秀梵院士团队采取联合攻关模式,对蛋鸡疾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团队集体研究,并创建了疾病预防、监测、控制系统,建立“健康监测、科学免疫、无抗防治”综合防控体系,创新提出“1211+44”免疫减负方案。
“传统的种鸡养殖中,频繁的免疫接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疾病,但也给种鸡带来了应激反应,影响了其生产性能。”王连增表示,这一免疫减负方案突破性地将种鸡全程免疫次数由34次降至21次,使每只种鸡的养殖成本下降1.2元,同时降低了鸡体药物残留,提高了生态养殖价值。
此外,华裕农科建立国家蛋鸡产业技术邯郸综合试验站、河北省蛋鸡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蛋鸡繁育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院校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蛋种鸡高效福利养殖”关键技术。这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蛋鸡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该技术创制了红羽白壳蛋鸡配套系,通过对蛋种鸡基因的深入研究和筛选,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这种红羽白壳蛋鸡不仅产蛋性能优异,而且在蛋清质量和疾病抗性方面表现出色。研究人员挖掘蛋清质量和疾病抗性遗传位点,提升了种质核心竞争力,使得华裕农科的蛋种鸡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养殖过程中,华裕农科构建了种鸡均衡营养与蛋品提升一体化质量控制体系。根据蛋种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精准配制饲料,确保种鸡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同时,对蛋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从种蛋的挑选、储存到孵化过程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实现了种蛋内外部质量的全面提升。
用上“人工智能”
1人可以管理10万只鸡
走进邯郸市永年区华裕智能化养殖示范基地,机器人正在鸡舍内自动监测温湿度,AI摄像头实时分析鸡群健康状态,家禽健康AI辨音系统通过声音判断鸡群的健康状况,精准投喂系统根据生长周期调整营养配方。“过去1人最多管1万只鸡,现在通过智能系统可管理10万只鸡。”基地负责人刘俊敏介绍。
在华裕涉县祖代鸡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军亮的手机不时弹出提示:“3号鸡舍温度偏高,建议启动通风系统”“今日饲料投喂量需增加5%”。这是华裕农科科研团队研发的“智慧养鸡”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场景。该系统整合环境监测、疫病预警、市场行情等模块,为智能化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王连增介绍,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覆盖孵蛋的全过程,从种蛋的上蛋、孵化、照蛋、出雏到雏鸡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先进的孵化设备和精准的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孵化率达到97%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力量要打头阵。“人工智能已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引擎之一。”王连增认为,以前养鸡全凭经验,现在让数据说话,成本降了,风险小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养殖业的效率、管理的精度以及禽畜的疾病防控能力等,进一步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正实施乡村振兴、种业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为家禽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重庆武隆山区,48岁的养殖户张建国饲喂了5000只华裕雏鸡。“华裕公司提供‘五统一’服务,我们只管安心养殖。”他算了一笔账:“每只鸡净利润10元,今年能增收5万元。”这样的故事正在河北、江西、重庆、新疆、辽宁等地的200多个村庄上演,华裕农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2万农户年均增收4.5万元,为乡村振兴和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华裕农科的产业版图还在向纵深拓展:在曲周县,30万吨有机肥项目将鸡粪转化为“黄金”;邯郸市永年区的中央厨房项目,每天向京津冀输送50万枚品牌鸡蛋;而正在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的生物安全饲料厂,采用德国气动输送系统,粉尘浓度控制在1毫克/立方米以下,树立起行业新标杆。
在希望的田野上,华裕农科已镌刻下“创新求变”“蓄势赋能”“突破超越”等关键词。“品种的改良与创新是产业进步的基石。今后,将不断投入科研力量,致力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我们还要筹建国家蛋鸡种业创新中心。”一个目标在王连增心中逐渐清晰,“未来3年要实现祖代鸡国产化率30%,精心培育最适合中国饲养环境的蛋鸡品种,为大众餐桌贡献安全、优质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