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伶俐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与社区的联动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有效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和社区治理的水平。然而,校社联动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合作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对于推动校社联动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
现状与问题:校社联动的现实基础
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高校与社区作为两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化党建和社区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校社联动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高校党建与社区治理联动现状。高校党建积极探索与社区治理的融合路径,通过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与社区党组织形成了初步联动机制。社区治理也在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资源整合不足。尽管校社联动已有一定实践基础,但在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不足。高校的科研、文化、人才等优势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社区的实践平台和生活场景也未能充分转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这种不足导致校社联动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形成深层次的合作与共赢。
合作机制不健全。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多以项目合作或临时活动为主,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合作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度受限。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双方在合作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均衡等问题。
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的深度不足。高校党建工作往往局限于校园内部,与社区治理的结合不够紧密。社区治理在引入高校资源时,也多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深入挖掘和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这种融合深度的不足,限制了校社联动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方面的潜力。
理论支撑: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的必要性
在探索高校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的路径中,理论支撑是确保实践活动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石。本文将从党的群众路线、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维度,探讨校社联动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党的群众路线:校社联动的理论根基。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核心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高校肩负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通过校社联动,高校能够更直接地了解社区群众的需求,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实现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校社联动的实践要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高校党组织通过与社区党组织的联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校社联动的时代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社联动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高校能够通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途径,为社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社区治理的实践也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实践平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创新路径:校社联动的策略与实践
高校与社区的联动是推动区域化党建和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校社联动的创新路径,旨在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与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是实现校社联动的关键起点。以湖南信息学院与周边社区的“区域党建联盟”为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合作原则。湖南信息学院的图书馆、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学习与研究平台;社区则为学院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资源共享模式促进了校社双方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后续联动活动提供了广阔平台。
组织优化与活动创新。组织优化与活动创新是提升校社联动效能的重要手段。湖南信息学院通过调整组织架构,确立了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常态化沟通与协作机制,确保了信息的畅通和决策的高效。同时,校社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如“社区文化节”,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增强了居民和学生的互动体验。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也使得党建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施保障与制度建设。实施保障与制度建设在校社联动中发挥着基石作用。长沙县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校社联动注入了资金动力,解决了活动开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湖南信息学院与社区共同成立了校社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完善的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提高了合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了合作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为校社联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评价机制与持续改进。评价机制与持续改进在校社联动中至关重要。湖南信息学院与社区合作推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评价体系,涵盖目标达成度、居民满意度、学生参与度等关键指标,全面反映了联动活动的综合成效。通过这一评价体系,校社双方能够及时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优化合作模式。例如,基于居民满意度的反馈,调整活动内容,引入更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根据学生参与度的评价结果,调整课程和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获得实质性学习体验和技能提升。这种以评促改、以改促优的循环机制,促进了校社联动项目的动态完善,增强了项目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结论与展望
在探索高校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的过程中,一系列创新路径已被提出并实践。通过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实现了组织间的紧密联合;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激发了校社双方的内在活力;组织优化与活动创新,增强了联动的实效性和时代感;实施保障与制度建设,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这些策略将持续深化校社联动,推动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政策层面的支持和资源配套将为校社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稳定的合作机制将激发更多的创新潜力。同时,高校和社区党组织的自我强化,将提升服务能力和组织力,以适应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校社联动中的文化融合、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对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等新领域,为构建和谐社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 人民日报,2014-05-29(06)[2024-06-25].http://www.people.com.cn/n/2014/0529/c1023-25094041.html.
[2]李方裕. 高校与驻地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思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26-27.
[3]胡锦. 基层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南山的实践路径及理论创新[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王丽英. 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1): 35-37.
[5]许广和. 嘉峪关市积极探索社区扁平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区域化党建的有效途径[J]. 党的建设, 2012(05): 42-44.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南信息学院2024年党建品牌和特色项目DJ2024013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4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