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岩
2025年房地产行业应以“提振需求+优化供给+推动转型”为核心,通过因城施策调减限制、税费减免、信贷扩张、保障房扩容、城中村改造、收储存量和推广“好房子”等措施,推动市场实现止跌回稳,从而推进行业从高杠杆扩张转向民生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高质量发展
释放需求:减轻购房负担,改善市场预期
市场由需求驱动,需求是市场的基础。针对房地产市场现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定楼市”写入总体要求,并用历史最大篇幅介绍了房地产政策的具体举措,从宏观层面对房地产给予更大支持。报告强调要巩固“组合拳”的政策落实效果,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其中,房地产政策“组合拳”包括提供更为灵活的住房贷款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减轻购房者的经济压力,进一步释放购房需求。
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市场分化明显,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这赋予了地方更多调控自主权。据调查,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政策“组合拳”落地显效,各地结合自身特点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相关措施,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今年,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当前,一些地方正在稳妥推进货币化安置,让城中村的居民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实现早入住、早安居,有效释放市场需求,优先消化存量商品房。今年政策在去年基础上层层递进,更具针对性、系统性与实操性,全力助推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政策效能的进一步释放,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地的无缝衔接,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动态完善支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各项存量措施,做好增量政策动态储备,持续大力推进房票安置、住房“以旧换新”,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优化供给:因城施策,调整结构
目前,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存在库存积压严重、结构性供给不足、房企流动性风险尚未完全消除等问题。针对房地产供给侧“痛点”,政府工作报告从盘活存量用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通过去库存缓解供求关系,引导市场预期,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短期内要控制供地,缓解供求矛盾,稳定之后再谋未来发展。我国新建商品住房供应规模大,存量消化是重要发力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盘活存量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房地产转化为有效供给,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释放沉淀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更大自主权”意味着地方可以运用更灵活、更大政策空间,更快落地存量房收购项目,缓解存量房市场供给过剩与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支持稳楼市,持续推动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拉长“白名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拿到贷款,坚决做好保交房工作;配合促转型,抓紧研究制定配套融资制度,支持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结构改革方面,当前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不足,大城市房价高,新市民、青年人住房负担较重。各地方有关部门应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支持,加大力度筹建配售型保障房,帮助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具体来讲,一是要继续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切实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大“白名单”贷款投放力度,按照“应进尽进、应贷尽贷”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全部纳入“白名单”,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充分保障项目建设交付。
推动转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稳楼市,根本上是房地产行业加快转型的问题。过去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此,相关部门要进行思路调整,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优化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好房子”首次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各方热议,报告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好房子”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是房地产发展的鲜明导向。今后不仅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还要结合城市更新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不断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楼市股市是经济运行的重要风向标,房地产是人民群众资产最大组成部分。楼市股市稳住了,就能够充分释放财富效应,从而更好地提振消费,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为此,有关部门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参考文献:
[1]王美华,王瑞民.磨底中的曙光:住房产品迭代与止跌回稳——2024年房地产市场回顾与2025年展望[J].中国房地产金融,2025(1):68-74.
[2]尹中立.关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几点建议[J].银行家,2025,(02):67-70.
[本文系基金项目:梧州学院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问题的成因、演化与破解”(WZUQDJJ16367)]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经济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