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让中国在深地深海勘探领域持续领跑

——记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

张少华在阅读相关书籍。

扫码看视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本报记者 王翔

他,创建的“两宽一高”理论体系能给地球做CT;

他,主导研制的核心装备实现万米探测能力;

他,主持研发的工业软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他,就是深耕地球物理勘探30余年的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他以为国找油的信念书写了中国能源勘探的创新篇章,用毕生心血书写了中国物探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传奇,更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在燕赵大地上浇筑出能源安全的钢铁长城。

4月21日,他被授予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面对荣誉,他说:“我们没有任何时间来思考如何享受过去的成果,必须坚持不懈去实现新的发展,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1991年,张少华怀揣着“为祖国找石油”的信念,来到东方物探公司,扎根于石油物探领域。从东方物探公司的总工程师到总经理、党委书记,再到如今的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他的职业生涯与石油物探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建了宽频宽方位高密度(简称“两宽一高”)地震勘探理论及技术体系。这一创新成果被誉为给地球做CT的系统性突破,引领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地震勘探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颠覆性创新将地震勘探分辨率提升十倍,如同为地球装上“显微CT”。在保定凹陷清苑采油区,这项技术让沉寂60年的“地质禁区”喷涌出亿吨级油流;在塔里木盆地,它帮助发现10个超深油气田,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油田。同时,该技术还支撑了国内发现3个十亿吨级大油田及4个万亿方大气区,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作出了巨大贡献。2024年6月,这项技术荣获了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填补了河北省在该奖项的空白。

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张少华深知装备和软件的重要性。他主导研制了两大核心装备——首创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EV56,实现万米探测能力,开创了宽频地震勘探的先河;率先研制新型节点地震仪器eSeis,打破了核心接收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100%替代进口,使我国物探装备从“进口组装”跃升为“整机出口”,实现了地震勘探高端装备自主可控。同时,他还主持研发了两大工业软件:研发的采集软件KLSeis,成为国际三大主流软件之一,打造了抢占海外高端采集市场的“杀手锏”;研发的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际物探行业的主流软件和国内油气勘探的主力平台。两大工业软件破解了软件封锁的“卡脖子”难题,为我国地震勘探技术的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东方物探的业务覆盖国内三大油公司及海外300多家油公司,近5年创造技术服务产值超千亿元,海外合同额连续刷新全球纪录,中东70%的高端物探市场上飘扬着“中国制造”的旗帜,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贡献了河北力量。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张少华坚持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成功申建了“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河北省和全国油气领域首个国创中心,奠定了河北省在全国资源勘察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科研过程中,张少华总是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宽频可控震源的研发到新型节点仪器的设计,从软件算法的优化到系统集成的实现,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张少华带领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油气勘探市场的竞争力,更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张少华深知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家精神就是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经常鼓励年轻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科技人才。他们秉承张少华的科学家精神,不断在科研道路上探索前行,为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已经取得了诸多荣誉和成果,但张少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认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坚持不懈地思考如何创新发展。“能源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张少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他说:“科学家的战场永远在前沿,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在深地、深海勘探领域持续领跑。”

2025-04-22 ——记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1238.html 1 让中国在深地深海勘探领域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