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祎
数字经济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正在重塑各个产业的形态与格局。应用型高校承担着为数字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数字人才的重要使命,结合数字人才需求现状,其可通过依据区域经济特色定位培养方向、整合知识体系强化技术伦理教育、借助数字技术优化专业布局、遵循递进式培养逻辑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联合办学实体等路径,提升数字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数字经济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正在重塑各个产业的形态与格局。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同比增长7.37%。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数字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当前数字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且严峻的挑战。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精准定位,创新培养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数字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人才需求现状
需求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伴随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其对数字人才的需求展现出爆发态势。据估算,现阶段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区间,并且该缺口会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领域,人才短缺现象极为突出,已然成为制约相关产业进步的关键瓶颈。
复合型人才需求凸显。数字经济的融合特性,决定了其对复合型人才存在高度依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诸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这些领域所需的数字人才,不仅要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还需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够将数字技术灵活运用于不同行业场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而且随着行业边界日益模糊,拥有跨行业经验与综合素养的数字人才在市场上愈发受到青睐。他们能够在不同行业间迅速转变角色,适应多样化工作需求,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与实践能力备受重视。在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创新已然成为企业立足市场、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数字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与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与新应用,为企业塑造竞争优势。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创新型数字人才能够精准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趋势,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实践能力也是数字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企业期望数字人才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应用型高校培养数字人才的路径探索
依据区域经济特性明确培养方向。应用型高校在开展数字人才培养工作时,需充分考量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需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以及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应用型高校应紧密围绕所在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需求精准施策。例如,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地区,重点培育掌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而在金融服务业发达区域,则侧重于培养精通金融科技、大数据金融分析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使培养出的数字人才能够切实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整合知识架构,强化技术伦理教育。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环节将数字技术教育与传统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至关重要。以机械类专业为例,不仅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等传统学科知识,更要使其熟练掌握先进的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等数字技术,进而具备将数字技术精准应用于机械制造流程优化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技术伦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随着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开设“数字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等交叉课程,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运用数字技术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范式。
借助数字技术优化专业布局。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搭建校际数据共享平台,不同院校可将各自的优质教学资源,如课程资料、实验项目、学术讲座等进行整合,构建全面且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图谱。借助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方向。通过计算学科交叉指数等量化指标,精准评估不同学科组合的教学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具备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和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物联网人才需求大幅增长,高校可据此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遵循递进式培养逻辑完善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应严格遵循“理论—实践—创新”递进式培养逻辑。理论学习是根基,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通过系统学习数字技术原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构建起扎实的知识框架。实践环节则是将理论知识具象化的关键,通过设计阶梯式实训项目,从简单的案例分析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项目实操,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创新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升华,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后,便能敏锐洞察行业痛点,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像在智能交通领域,学生可利用所学的交通大数据处理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出优化交通流量的新算法。此外,还可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习者画像。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等信息,为其规划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从而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构建校企联合办学实体。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携手构建校企联合办学实体,形成“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完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的核心举措。通过共建数字技术创新实验室,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够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如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区块链应用开发等。同时,产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比如,高校可与互联网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够提高科研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研发流程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毕业生,就业适应期得以有效缩短,本地就业留存率也有显著提升。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为数字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数字人才的重要使命,结合数字人才需求现状,其可通过依据区域经济特色定位培养方向、整合知识体系强化技术伦理教育、借助数字技术优化专业布局、遵循递进式培养逻辑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联合办学实体等路径,提升数字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持续探索和完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是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JRS-2024-11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