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代晴 刘舰
在渤海之滨,大运河畔的沧州,一个个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看、可感、可触,一座好人城,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
2025年1月15日,崔建松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沧州第200位获此殊荣的市民。这个数字背后,是沧州这座千年古城对道德文明的执着追求,是狮城儿女对善行义举的自觉传承。从第一批“中国好人”刘俊丽、李建敏、张洪瑞、葛建军、刘壮、张华绿色家园到第200位崔建松,沧州好人群像恰似运河上的层层浪涛,前浪未歇,后浪又起。
或有人问,好人各地都有,为啥偏偏沧州好人多?根深才能叶茂。塑造好人文化,是一个渐进融合、深化拓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既要靠历史积淀的薪火相传,也要靠时代文化的培根铸魂,更要靠顶层设计的积极推动。
历史积淀的薪火相传
沧州,这座燕赵古地,曾以“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震慑八方,以吴桥杂技的惊世绝活惊艳天下。但比刀光剑影更动人的,是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精神血脉——从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到运河码头的仁义商贾,从舍生取义的武林豪杰,到当代涌现的“沧州好人”,崇德尚义的文化基因始终在运河波涛中奔涌,在盐碱滩涂上生长。
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流淌,为沧州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气韵。曾经,这里“日过千帆不绝,南北商贾如云”,繁忙的码头不仅是物资集散地,更催生出“义字当先”的行商准则;在沧州拳房里,师父教徒弟的第一个招式不是出拳,而是抱拳礼——左手为文,右手为武,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的完美统一,构筑起尚武精神的道德底座。
古老的侠义精神、千年的尚武崇德在当代化作“沧州好人”群体: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捐资助学,20年行程绕地球十八圈;“爱心妈妈”王红心三十载帮扶失足少年,用温暖融化坚冰;“雷锋奶奶”谢清洁数十年如一日,满腔热忱,传承雷锋薪火。
延续大爱公益理念,这也是沧州好人文化代代传承的生动写照。每年20余次爱心活动,签订30例遗体捐献合同,迄今完成9例遗体捐献,资助218名困境儿童,这些极具价值的数据均出自沧州任丘市的一个爱心团体——张华绿色家园。2008年10月,这个散播大爱的公益组织荣登全国第一批“中国好人榜”。
张华绿色家园是由已故重症尿毒症患者,劳模、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张华等人发起创建的。从2002年成立之初的40位病残群体,发展到现在的180多人,让更多无助病残人在“家园”心手相牵,残缺的生命找到人生真谛。
张华绿色家园不止于弱势群体的抱团取暖,成员在活出生命的灿烂后,超越小我,依靠自身微弱却不渺小的能力反哺社会。现任会长文革告诉我们,他们一直在积极地开展助老助残助学等活动。为守护空巢、独居老人,“家园”成员分成7个小组,每组3至4名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晒洗被褥,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完成社保资格认证等。有一次,82岁的李大转老人向“家园”志愿者打电话求助,说家里没人,自己血压高身体不舒服,志愿者放下电话后便马上赶去老人家里,带老人去医院进行检查,直到老人输完液,又把老人送回家里。
“家园”助学部志愿者王砚菊说,“家园”现在有助学志愿者130多名,共资助学生150名,目前已有60多名考上大学。每年夏天志愿者都会去涞源县一两次,开展助学、夏令营等活动,给予孩子物质上和心灵上的双重帮助。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沧州好人现象印证了传统文化基因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当武术招式化作街头巷尾的见义勇为,当杂技绝活转为志愿服务的匠心独运,这片土地上的道德传承便超越了时空界限。这种文化自觉的当代转化,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沧州市大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建各具特色、覆盖广泛、活动经常的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2021年开始,沧州市在运河两岸建设“爱心服务站”,由志愿者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人士提供免费早餐,日均参与志愿者人数30余人、用餐人数达160余人。在各广场、公园、社区广泛建设“志愿服务站”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每年由社会力量牵头开展的善行义举活动达到3000余场(次),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爱心课堂、“手牵手零距离”等志愿服务项目在中央和省获奖,全市学好人当好人、做好事讲奉献蔚然成风。
新时代文化培根铸魂
为更好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理论政策,今年2月7日,“理进万家 声动沧州”首个春章红色宣讲工作室在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揭牌成立。其中,首席宣讲员由“中国好人”武春章担任。
武春章是一名九旬老人,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他发挥自己写作特长,放下粉笔,拿起钢笔,创作了1500多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童谣。同时,他还担任着10余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很多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都是他给上的。
“小喜鹊,叫喳喳,要在树上安个家。叼干枝,架树杈,千枝万枝往上搭。来来往往不知累,勤劳换来一个家。”谈起自己创作的那些童谣,老人有着说不完的话。每首童谣的创作灵感、创作过程等,他至今记忆深刻,张口就来。“他写童谣有些痴迷,有时灵感来了,半夜爬起来也写……”妻子董桂芬笑着说。
除了创作童谣,武春章还发挥自己从教多年的优势,在生活中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向身边人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他走进学校、社区等地,根据听众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宣讲。更令人感动的是,武春章的每次宣讲都像当年备课一样,准备非常充分,不仅写讲稿,还会反复修改完善。
“武爷爷讲得太好了,激情满满、绘声绘色。在一次开学第一课上,武春章讲的英雄故事赢得了很多小学生的喜爱。
“不记得去过多少地方,开展过多少场宣讲了。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继续学下去、写下去、讲下去,将正能量传递得更远。”武春章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沧州“好人现象”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这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沧州道德馆,是沧州市为助力文明实践建设的平台之一,也是全省设区市首个以“身边好人”为主题的道德馆。自2014年8月25日正式开馆以来,就成为网红打卡点、道德教育新阵地,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竞相参观学习。在道德馆内,有历届“沧州好人”的事迹介绍。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一段段文字介绍,都给参观者带来心灵的洗礼。“方桂馥爷爷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还有其他的好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会努力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向上向善的好少年。”一名学生参观后说道。
为弘扬好人文化,用凡人善举凝聚价值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近年来,沧州市还建设了一批好人主题公园、好人主题社区等道德教育基地。在主干道、游园展示“沧州好人”公益广告,彰显榜样力量、城市形象。连续出版《德馨狮城——沧州好人典型事迹集萃》书籍,拍摄百部“沧州好人系列专题片”和“沧州好人宣传片”。打造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丽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沧州市实验小学等覆盖老中青三代的公民道德涵育基地,“我是沧州好人,要为沧州添彩”的氛围在沧州愈加浓厚,众多好人为城市代言,“好人之城”成为沧州的精神财富和亮丽名片。
顶层设计的积极推动
“好人有好报”是最好褒奖。对于身边好人,沧州视若珍宝,把他们当作明星一样宣传褒扬,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自2007年沧州市启动“沧州好人”典型宣传评选活动,2008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沧州召开了全国道德模范与“沧州好人”座谈会,同年10月,“中国好人榜”首站颁奖仪式在沧州举行。此后,沧州常态化开展月评“身边好人”活动,以评选“村队好人”“楼院好人”“社区好人”“班组好人”等为抓手,把好人评选延伸到最基层。
2022年,沧州市深入推进“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在以往“沧州好人”宣传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加设月度“文明市民”评选表彰项目,“文明市民”与“沧州好人”同步评选、同时发布。18年来,全市近1800人获评“沧州好人”,309人入选“时代新人·河北好人”,20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崔建松就是第200位获得“中国好人”殊荣的沧州市民。他是沧州市义工协会的会长,自2006年起开始做义工。2010年至今,他每年都会为家乡70岁以上及孤寡老人送去棉衣和米、面、油等物资,还多次组织志愿者开展“爱心饺子”助老服务,目前已走进市区16家老年公寓,50多个村、社区,包了约45万个“爱心饺子”,为近3万名老人送去心灵的慰藉。
说起“爱心饺子”,崔建松告诉我们:“有一次我和义工们去看望受助老人,在走访过程中,看到老人屋里冷锅冷灶,食物都冻得硬邦邦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回来后,我就想着,可以带着义工们每周为老人们包上一顿热乎乎的饺子,用实际行动让老人感受到关爱。”
今年春节期间,崔建松还带领义工们把饺子“包”进了“燕赵楷模”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浮阳北大道特勤站,与消防指战员开展了“好人之城”联建共建活动,沧州好人后援协会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为消防指战员送去慰问品、致以新春祝福。
提到“沧州好人后援会”,在沧州,为好人办实事、撑腰杆,是沧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培树的价值理念,也是“沧州好人”粉丝们最朴实的愿望。第一届“沧州好人”评选表彰过后,33位好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于是在第二届“沧州好人”颁奖晚会上,以“为奉献者奉献”为宗旨的“沧州好人后援会”应运而生。
近年来,“沧州好人后援会”坚持开展“十帮”服务,累计为“沧州好人”提供帮扶资金1120余万元,解决实际困难近800件,免除好人后顾之忧,唱响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时代主旋律。
沧州市委、市政府还对“沧州好人”落实礼遇措施,将走访慰问“沧州好人”列为每年的常态性工作,社会服务行业为好人预留专门窗口,全市大型文化活动设“好人专席”等。推进动态管理,沧州市印发《“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沧州市道德模范)选树管理办法(试行)》,以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规范了“沧州好人”典型代表的服务管理工作。
精神上嘉奖、政策上优待、政治上关怀,沧州以制度为保障,让模范典型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全社会形成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