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路桥漯河市引澧入颍工程EPC总承包裴城水厂项目积极引进前沿技术,构建智能管理体系,给工地装上智慧大脑
本报讯(通讯员刘红光)在当今建筑行业,科技创新正引领着传统工地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大步迈进。中建路桥漯河市引澧入颍工程EPC总承包裴城水厂项目以“科技赋能,给工地装上智慧大脑”为核心,积极引进前沿技术,构建智能管理体系,打造充满智慧与活力的现代化施工现场。
在裴城水厂施工现场,智能化监测如同工地的“触角”,实时感知着工程建设的每一处动态。
塔吊作为工地施工的关键设备,安装了先进的智能监测系统,传感器精确监测塔吊的起重量、起重力矩、回转角度、幅度等参数,一旦数据接近或超出安全阈值,系统立即自动触发声光报警,有效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据统计,自该系统启用以来,塔吊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至零。除了塔吊,挖掘机、装载机等其他机械设备自身都具备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为工地顺利施工和安保带来可靠的保障。此外,环境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测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风速、风向等环境指标,确保工地施工符合环保要求。
无人机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裴城水厂带来了全新的可视化管理体验。无人机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拍,获取的高清图像和视频资料经处理后与BIM模型相结合,形成直观、立体的施工现场全貌。管理人员清晰了解各个区域的施工进度、质量状况以及安全隐患,提高了管理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技术如同工地的“智慧大脑中枢”,为项目管理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支持。该项目团队收集并整合从设计图纸、施工进度到质量检测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通过云计算数据分析可对工程进度进行精准预测。在成本控制方面,大数据可系统实时跟踪材料采购、设备租赁、人工费用等成本数据,通过与预算数据的比对分析,及时发现成本超支的环节和原因,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据测算,通过大数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节约了10%。
在“科技赋能,给工地装上智慧大脑”理念的引领下,该水厂项目通过智能监测、大数据与云计算、无人机与BIM技术的应用,工地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