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三地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优化产业布局。
如今,三地产业协作到底有多默契,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王素君,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张贵,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孟昭,走进长城新媒体交互式访谈节目“两会热聊局”,畅谈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新气象。
协同发展助推机器人产业崛起
蛇年春晚舞台上,一群机器人身穿花马甲扭秧歌,让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走进大众视野。
“六链五群”中的机器人在两会上备受关注。
王孟昭所在的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就是机器人产业。“我们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王孟昭介绍,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从市场应用到售后服务,整个产业链条更加协同高效,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循环。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王孟昭介绍,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公司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个团体前来参观交流。这些来访者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行业见解,也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对企业给予了高度认可,授予了多项荣誉和资质,包括“河北省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京津冀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平台项目”等称号。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三地的合作更加紧密,合作的领域更加宽广。王孟昭说,他们去年牵头成立了面向京津冀地区机器人非标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共享平台——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这个工厂去年服务了130多个京津冀地区的创新主体,产值新增了1亿多元。
据了解,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集聚了众多软硬件设备,以及研发和生产专业人员,让中小企业一夜之间拥有现代化生产线和千人团队。在这里研发产品,时间能减少一半,物资采购等环节成本也降低了,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目前,唐山市机器人企业222家,建设省级以上机器人研发机构21个,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唐山机器人产品覆盖智能矿山、石油化工、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发展、全品类布局、多场景应用。
合力打造全球智能网联车产业高地
近两年,造车新势力纷纷进军智能驾驶领域,以满足人们智能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
“六链五群”中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也在飞速发展,成效显著。张贵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京津冀三地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和产业一体化。
张贵说,在产业链上游,京津冀三地围绕车规级芯片开展联合攻关,针对22个技术难点,目前已成功解决4个。这些成果通过共建共享的科技资源库,实现了协同发展。同时,在零部件供应方面,京津冀区域内的供应比例显著提升,例如在京津冀,小米SU7零部件采购占比22%,北京奔驰采购额超50%,某国际品牌更是达到80%。河北已有225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形成了“共造一辆车”的产业协同模式,成为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在产业链中游,京津冀三地选择了北京顺义、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作为核心区域,共同规划建设了8000亩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形成产业集群。预计经过3到5年的建设,该区域将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产业链下游,京津冀三地围绕智能网联车的应用场景开展创新实践。以京津唐高速为例,从天津港的货物运输到北京马驹桥物流园区,形成了氢能重卡、无人驾驶、车路云协同的全封闭物流运输线。这一应用场景不仅突破了区域限制,还实现了标准和制度的统一,为智能网联车的推广和技术成熟提供了试验平台。
据悉,通过京津冀三地的紧密合作,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京津冀地区有望成为全球智能网联车产业的重要高地。
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数据是对成绩最好的证明。
王素君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了11.5万亿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产的比重已经提高到了近七成,京津冀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66万亿元。“六链五群”建设有力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24年14个产业的卡点实现新的突破。
自《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京津冀三地持续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2023年,仅京津冀“五群”的总规模就超过了3.2万亿元,其中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占全国比重超一半。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也在加速建设。截至2024年年底,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吸引了天津医药集团等国内外60多家知名药企入驻。”王素君说,除了产业集群,京津许多成果在河北转化。雄安新区建成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软创街区等10余个创新平台载体,主体楼宇签约企业达到了400余家。
近年来,河北与京津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对接机制,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2024年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还有机器人产量都在成倍增长。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092.2亿元、同比增长3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2.3%,比2013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王素君表示,当前,京津冀产业协作已经从以产业疏解承接为主的模式,逐渐迈入以产业链合作共建为主的新阶段,“我们将继续做好京津冀统计监测工作,持续大力挖掘京津冀的数据价值,深入开展分析研究,继续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服务,推动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链接
“六链”即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
“五群”即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