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翅鲲
中国是农业大国,全国14亿多人口中有近5亿乡村常住人口,城乡关系问题一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迅速推进过程中,如何以城乡关系的协调来实现乡村社会的“治理有效”成为紧迫的时代之问。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单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与此相应,202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显然,在城乡融合的总体框架下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手段,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成为新时代亟待突破的“三农”工作重点。
城乡融合发展,县域作为连接城乡两端的中间枢纽无疑是重要切入点。因此,以县域城乡融合为突破口来创新乡村治理,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县域模式是积极回应时代拷问,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的赞皇县是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刚刚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役中,赞皇县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治理模式,率先走出了一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赞皇路径”。
赞皇县乡村治理的现实情况
整体资源匮乏是赞皇县乡村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乡村治理这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资源的集聚与运转,其中既包括围绕村庄集体经济衍生的经济物质性资源,也包括国家赋予治理主体的政治权威性资源和村庄内生的文化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赞皇县,由于土地经营权转移,市场竞争加剧,村庄集体经济迅速衰败,原子化的农业生产回报率不高,大量劳动适龄人口离乡进城务工。村集体经济衰败和人口资源的持续外流导致村庄物质性资源短缺、权威性资源萎缩,党组织引领下的各村级组织可以利用的资源要素极度匮乏,乡村治理遭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村民利益诉求表达非法化等多重阻力。
资源分布不均,村域差异显著是赞皇县乡村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赞皇所辖乡镇及各行政村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尽相同。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城郊村和山区村。相较而言,城郊村的地理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明显,劳动适龄人口流失率相对较低,县城所在的赞皇镇及其临近乡镇下辖各村常住人口均达到户籍人口的90%以上。产业“空心化”和公共服务“空心化”亦得以有效缓解。但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治理对象高度分散化、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仍然是城郊村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同于县城近郊各村,山区村耕地数量少,山场为村庄主要生态,传统种植业仍然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问题仍然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一大短板。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治理资源整合是乡村社会开展治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亦是突破乡村社会治理资源不足、地域差异显著困境的关键一环。赞皇县是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乡村治理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治理资源与治理需求不匹配问题尤其突出。从县、乡政府到村级组织在积极应对这一治理挑战的过程中积极尝试针对具体情境分层施策的县域资源城乡统筹配置模式,走出了富有赞皇特色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城郊村的“共享式”城乡融合发展
城郊村在国家惠农资源下乡过程中以其地理优势抢占先机,率先走上了致富道路,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夙愿,农民家庭随之迅速向市民化转型,这无疑对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科技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城郊村城镇化的转型是以出让土地为代价的,随着大量土地被征用,新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被压缩,围绕村庄集体经济衍生的经济物质性乡村治理资源获取难度增加,村庄公共服务供给需求与供给能力间张力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赞皇县从县域整体利益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城郊村的地利优势,将村庄发展规划融入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在积极迎合县域城镇化发展土地征用需求的同时,实现村庄公共服务与县城的“共享”。从垃圾、污水处理等基本生活服务到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服务,城郊村的村民们都实现了与县城的共享。“共享”模式拓宽了乡村治理物质性资源的来源渠道,县域城、乡资源有效整合,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二)山区村的“嵌入式”城乡融合发展
相较于城郊村,改革开放以来山区村治理资源的流失更为严重。作为村庄经济命脉的土地资源相对贫瘠,又错失了国家政策资源下乡的第一波红利,山区村的村集体几乎没有经营收益。大部分劳动力资源被城市务工收益吸引离开村庄进城,村庄常住人口仅为户籍人口的50%左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役的山区村并未如城郊村一样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小农户分散经营、村集体无经济收入的现状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村庄的经济衰败和“空心化”又加剧了资金、项目等外生物质资源的持续流失,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村庄归属感因不断弱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降低,政治权威资源和村庄内生的文化社会资源随之消减。因此,对于山区村而言,以整合乡村社会内生资源为基础来增强村庄向上争取外生资源的话语权,实现外部城镇资源的持续嵌入与整合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而走向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赞皇县山区村的资源整合实践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内部集聚,外部嵌入”的治理逻辑,有效改善了村庄治理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实现了乡村内生资源和城镇外生资源的高效整合。对此,驻村工作队以其资源连结枢纽的特殊地位首先为村庄争取了大量来自派出单位、上级政府、社会组织的资金、技术、产业项目等城镇外生资源,并将其精准嵌入乡村场域中,促进了村庄以特色林果业、光伏发电等为代表的集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直接引入诸多民生项目,包括道路修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截至2023年,仅土门乡刘家庄村驻村工作队为村庄争取到的各种项目投资总额就高达1100多万元。农业产业项目的嵌入在推动村庄集体产业发展的同时亦给村民带来大量的用工需求和创业机会,有效吸引了外出农民回流;民生项目的嵌入在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同时亦有效修复了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连结纽带,增强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政治信任,乡村社会治理资源的持续流失得以遏止,城、乡资源有效整合。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