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董肖飞 崔上 通讯员孙欣宇 刘舰 陆雅男)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2024年,沧州市立足“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发展定位,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沧州模式”。
“良种+良技,才能提升盐碱地增产新空间。”提到良种,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站站长潘秀芬向记者介绍,2024年,沧州市玉米、大豆、棉花、小麦高产品种研究都实现了新突破,18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沧州市乃至全省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良种播下,良方也要跟上。
“一般情况,小麦超出播种期,每晚一天,就会增加一斤播量。”潘秀芬说,有一次他们到黄骅一家合作社开展调研走访,当地一般在10月上旬播种,一亩地大约播30多斤种子。通过座谈,他们指导村民根据种子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合理确定播量和播期,把播量控制在每亩25斤左右,一亩地就节约了大约5斤种子。
良种良方结硕果,再加上科技加持、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等一系列“硬核”举措,白花花的盐碱地不断长出“新希望”,更多“土特产”在这里孕育发展。如今,沧州市不仅在盐碱地上建成20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还涌现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2024年以来,沧州市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发布实施了《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滨海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沧州旱碱麦》等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监督管理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区域公用、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同时,绿色食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园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等在沧州挂牌运行,为沧州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
“旱碱麦是沧州市盐碱地利用的主要作物,2024年播种面积184.98万亩,占盐碱耕地面积的45.3%。2025年,我们将加大旱碱麦良种良法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技术、使用技术,科技赋能旱碱麦增产。”潘秀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