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是一个严重资源型缺水的城市,而其主导产业皮革业又是高耗水产业。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市皮革生产企业将南水北调水作为生产用水,加强循环利用,推动皮革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富心迪 通讯员董燕 李晴宇)眼下,室外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而辛集市澳森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依然热气腾腾。
加热、粗中轧、预精轧、精轧……在轧钢车间,630多米长的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行,随着一个个温度高达1100℃-1200℃的钢坯轧压成型,不间断对轧钢设备降温的冷却水也被全部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澳森特钢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工业用水大户,以前生产、生活用水全靠地下水。2016年,辛集市被纳入河北省扩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澳森特钢所在的南智邱镇赵马村,被划入地下水一般限采区。面对用水难题,企业如何破解?
2017年,南水北调引来的丹江口水库的水通过石津干渠流入了辛集市。得知这个好消息,澳森特钢向河北省水利厅申请引用南水北调水作为公司生产、生活用水,并得到批准,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南水北调水直供进厂的企业。
澳森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焕峰说:“这是石津三干渠的取水口,到厂区的距离仅有5米,用水非常方便,到生产车间仅需10分钟。”
“南水”进厂后,保证了企业生产24小时不间断用水,而各个生厂车间的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再输送回各车间,实现了循环利用。“生产用水进入水厂,经过提升泵、砂滤、活性炭、超滤、反渗透等六道工序,然后重新回到生产车间进行循环利用。这个水就是车间反复用了以后,进入到污水处理厂的水,经过污水处理厂一级处理、反渗透处理,能直接养鱼,也能达到饮用的标准。”李焕峰说。
“南水”直供后,解决了澳森特钢的用水难题,生产用水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2020年7月,澳森特钢被河北省工信厅评为“节水型企业”。
李焕峰说:“我们钢厂每年用水量958万立方米左右,‘南水’的钙镁离子、氯离子都比井水低,不结垢、不腐蚀管道,更利于我们生产使用,在处理水方面更经济;用南水北调的水更经济、更实惠。仅用水一项,每年可节约地下水1000万立方米。”
“南水”解了企业用水之困,这是辛集市生产企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位于冀中南的辛集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沿线城市,有“中国皮都”之称。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皮革企业1467家,从业人员十多万人。制革是高耗水产业,而辛集市又是一个严重资源型缺水的城市,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和1/22。南水北调的水流入辛集市后,为用好珍贵的“南水”,辛集市建设了一座座绿色工厂,通过技改让高耗水企业变身节水企业,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辛集市梅花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营毛革一体系列成品皮及毛革一体服装的大型公司,每天的用水量高达2000立方米,均来自南水北调,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水资源,公司非常珍惜,每天都会对污水处理厂处理好的水进行检测,合格后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当水进入企业时,便开启了它循环利用的历程。
辛集市梅花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威说:“这烧杯里的水就是通过深度处理循环系统处理之后的水,通过检测,COD、氨氮、硬度、色度等都能达到一类水的标准,然后这个水就回到车间里循环使用,继续洗皮。”
在各皮革生产车间,一排排大型转鼓轰鸣运转,进行着浸水、鞣制、清洗等工序。公司副总经理张威告诉记者,公司大部分的工序都会用到水,并且这些生产车间均设有废水收集装置。
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梅花皮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改造,大概有30%—40%的水,也就是每天有500立方米—600立方米左右,在该工序就回用了,剩余的车间工业污水,就排到了公司自己的污水处理厂。
2023年,公司污水处理厂新投用了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可以对车间的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水完全达到回用指标。
张威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张威说:“我们车间一天能够回用800立方米左右的水,这样一年下来,我们能够回用20多万立方米的水,大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聚焦生态皮革产业技术研究、制革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制革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等,辛集市还组织梅花、凌爵等15家皮革骨干企业创建了河北省皮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提升、产品升级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生态皮革产品结构,引领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辛集市还将108家制革企业整合为38家规模制革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态皮革生产基地。如今,辛集的皮革产业正向生态皮革生产加快转型,截至2023年底,辛集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