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苗苗 李佳琦 通讯员 张京慧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9690.2万亩、总产量781.8亿斤、亩产403.35公斤,河北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超过700亿斤,连续9年超过74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12月23日,记者在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大豆中心见到了刘兵强研究员,他正在电脑前制作下次农民技术培训会要用的课件,由于省内大豆生产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他准备举办一次培训会,面对面给种植户进行分析讲解。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兵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目睹了父辈在农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他深知只有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才能给农业带来改变。因此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进入省农科院,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与大豆生产技术应用推广相关的工作。
“通过专业的农业技术指导,可以使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让种植户多打粮食。通过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实施,减少投入多一些收成。”刘兵强说,这是他工作的意义所在。
为促进我省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2019年,省农林科学院与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建成了大豆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刘兵强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将优质大豆新品种与先进的大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示范基地进行展示和推广。
“基地刚建成的时候,当地种植户欢迎是欢迎,可是并不信任。”刘兵强说,藁城地区有着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有些种植户有着十几年甚至三十年的种植经验,他们对种地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一套“绝活儿”,想让他们接受新品种和新技术并不容易。“刚开始不信任没关系,我们就和农民交朋友,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
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刘兵强带领团队与当地农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种业公司合作进行培训、展示和示范,并且积极与种植大户沟通,学习他们的绝活儿,把农民好的经验与先进的技术和优质品种进行融合,让技术推广工作更接地气。
“藁城区南营镇土山村的苏吉平和廉州镇陈家庄村的冯兵文都是种植大户,有着丰富的大豆种植经验,在我们组织的观摩会上,他们了解了我们推广的冀豆12和冀豆17新品种,和麦茬免耕覆秸机械播种、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回去后就应用到了自家田里,同时对现有收割机进行技术改进来降低田间损失。”刘兵强笑着说,新技术征服了“老把式”,他们种植的大豆田品种和产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2020年,藁城区南营镇、梅花镇高产创建区万亩高产示范田实收测产,数据为平均亩产272.9公斤。2022年位于藁城区的冀豆21千亩规模试验田实收测产340.6公斤/亩,获得全国高产竞赛“金豆王”称号。
从“口服”到“心服”,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都开始跟着大豆专家学起了科学种植。
张立强是石家庄市无极县七汲镇东流村的种植大户,多年种植中药材等作物,由于土地需要轮作倒茬,他联系上了刘兵强。
“我跟刘老师沟通后,他带着专家来到了东流村,并针对我家的土地情况制定了专门的种植方案,推荐我适宜种植的大豆品种,并进行技术指导。”张立强说,虽然他种大豆是个新手,但是有专家全程指导,没有踩坑,种植大豆的水平逐年提高。
2023年张立强种植的冀豆17亩产达328.31公斤,2024年张立强的大豆田克服了播种期干旱、中后期多雨、气温低等不利因素,实收测产达316.67公斤,获得全国高产竞赛第3名。
在多年的工作中,还有一件让刘兵强骄傲的事儿,他说:“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采访过程中,刘兵强还接到了灵寿县种植户的电话,希望利用农闲时间,请他过去开一次技术培训会。记者注意到,刘兵强的手机上有十几个技术培训微信群,种植户遇到问题随时在群里找专家解答。
“河北省从北向南,大豆种植分为春播区和夏播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我们建了多个微信群就可以更好地针对各地种植户需求进行服务。”刘兵强说。
如今,在刘兵强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豆新品种——冀豆17的配套栽培技术与品种集成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达2280万亩,新增效益37.2亿元,促进了黄淮海地区大豆产业发展,获得了2022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作以来,刘兵强每年在省内多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2024年进行培训12场次,技术指导20余次,线下培训种植户累计827人次。
“接下来,我们会针对生产上新出现的病虫草害情况,进一步选育高产品种并集成与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扩大示范规模,加强与大豆加工产业对接,探索开发大豆全产业链发展途径。”刘兵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