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也是中国人最不舍的情结。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也越来越走向世界。当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传播,有力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说,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其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可。
春节申遗成功,折射出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蕴含着中国文化元素,中餐、功夫、汉服、网游等接连在海外“走红”,生动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而今,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华儿女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的同时,也能够让春节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借助春节这扇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人们在交流互鉴中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也将进一步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牢固根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春节走向世界,也是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时间回溯到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而今,春节申遗成功,在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的同时,也预示着今年春节的“年味”将更加浓郁。可以肯定,在国与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同庆中国年,这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同时,也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