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燕会
劳动项目教学是劳动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探讨以劳动项目教学为载体的劳动项目教学设计,对于推动劳动课程从理想走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设计融合“德、智、体、美”诸育的全面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且具有真实性的劳动项目内容;在教学实施上,要发挥好教师的领导作用;在教学评价上,要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选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随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发布,标志着劳动课程正式成为一门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课程。关于劳动课程的实施,“劳动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是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因此,“劳动项目”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单位与载体。有研究者提出,与其它课程标准一样,2022年版劳动课程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展开的。核心素养也因此成为开展劳动课程教学的主线与灵魂。探讨以劳动项目为载体的劳动项目教学设计策略,对于推动劳动课程从理想走向实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劳动项目教学目标的设计
劳动项目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具有综合性。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唯有融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诸要素的培育,才具有教育性。但是,在实际的劳动教学中,很多学校因对“劳动”与“劳动教育”关系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缺乏“德、智、体、美”诸育因素的考量,直接用生产劳动来代替劳动教育,造成了劳动教育过程劳动多而教育少。“劳动课程标准”作为劳动项目教学的指南,如果仔细分析“劳动课程标准”,也能看到“劳动课程标准”关于对劳动教学目标综合性的要求。“劳动课程标准”指出,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强调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可见,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也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项目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德、智、体、美”诸育的融入与培育,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设计。
其次,劳动项目教学目标还要具有阶段性。这是由劳动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第一,劳动素养是在长期的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通过一次两次的劳动项目参与就能形成;第二,劳动素养包括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也是需要在长期的劳动教育浸染中实现。因此,劳动项目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阶段制定,同时保持各阶段之间目标的连续性、进阶性。例如,同样是对劳动精神的培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进行分阶段、连续性、进阶性设计,一、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三、四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的精神。
劳动项目教学内容选择
劳动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围绕劳动项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劳动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内容。
因此,劳动项目内容的选择首先要具有适切性。这里的适切性主要指所选择的项目内容要与本校劳动资源的实际禀赋相适应。以生产劳动的开展为例,许多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要开展生产劳动就必须尽可能地将学校空间开发为种植的地方,这对于有较大空间的学校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对于学校空间小的一些城市学校具有较大难度。实际上,同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多种资源选择策略。有研究者提出,只要能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正面引导作用的劳动资源,都可以纳入教育资源的视角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因此,教师在选择项目内容时,可以选择与本校资源、环境相匹配的项目内容。
其次,劳动项目内容的选择还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在接受完一般教育之后走向真实世界的一种过渡。因此,劳动项目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所谓“真实性”,主要是指所选择的劳动项目内容与真实劳动情境要具有相似性,学生能够像社会上的劳动者一样在动手、动脑中具身参与劳动过程,而不是坐在教室里面进行言语说教。但是,这种真实性并不单纯指要去农田、工厂等地方进行体力劳动。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迭代更新的,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已经变得多元化,已经不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比如许多信息文化产业形态不断涌现。要促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劳动形态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选择新的劳动形态,比如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形态,让学生进行真实性体验。
再次,劳动项目内容选择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劳动课程标准”是以九年一体化进行的劳动课程内容设计,其目的在于一步一个台阶引导学生劳动素养螺旋式发展。就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而言,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的概念。比如,中段(三至六年级)劳动素养是在低段(一至三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高段(七至九年级)是在中段(三至六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劳动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决定了每一阶段劳动项目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挑战性并非指项目内容难度跨越了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学生无法操作。而是内容的难度水平处于学生能独立完成,与和在教师帮助下能够完成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之间。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劳动素养水平的发展。
劳动项目教学过程的实施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将课程实施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以及体验的课程。依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实施层次理论,劳动项目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属于教师领悟课程,要将教师领悟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体验到的课程,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准备与实施。
按照教学活动的组织规律,劳动项目教学过程的实施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领导作用。第一,劳动项目教学能否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例如,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劳动价值理念,这些是需要老师在劳动项目教学组织的前、中、后各阶段进行适当的解释与引导。第二,学生劳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顺利、有效开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一般而言,学生很难独立、高效地完成劳动项目目标的确定、劳动任务的分配,甚至一些劳动项目的操作方法,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要试误很多次。如果教师能在项目的实施中给予及时、恰当地指导,协助学生确立适合的项目目标、分配劳动任务、提炼项目操作方法,学生就可以典型、简约地经历这些劳动项目的操作过程,体会完整项目操作过程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形成自己的劳动感悟。第三,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行走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劳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待劳动、劳动者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发挥好教师的领导作用,要求教师以身示教,用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引导教育学生。
其次,按照劳动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劳动项目的实施还要做好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因为在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点。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价值要素;另一种是以劳动为载体进行劳动教育。这两种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指向教育与劳动的深度融合。劳动项目教学属于以劳动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去检验学习成果,得到实践锻炼。例如,在开发农业生产项目时,小学可以与科学,初中可以与地理、生物等学科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将课内学到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劳动实践中来,既可以检验学科知识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提升劳动项目实施的科学化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走向社会、应对真实劳动环境的信心和勇气。
劳动项目教学的评价
劳动项目教学评价是完整劳动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劳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办法,进而推动劳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不断完善。
劳动项目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因此劳动项目教学评价的第一步是对教学目标进一步做可操作化表达。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曾经提出,如果不对目标指向的行为进行清晰界说,是很难知道要求学生产生哪些行为,也不能了解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要把握评价的侧重点,首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项目内容类型,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其次,确定教学评价的指标后,还需要根据教学评价的内容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因为劳动项目教学评价指标一般涉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种不同的“行为类型”,且在不同的年级还有不同发展水平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行为类型”和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灵活多样的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例如:一、二年级可以使用星级自评、贴小红花等方式;三至六年级可以采用劳动叙事、劳动作品展示;七至九年级可以采用劳动测试、评语评价、展示评价等。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山西 太原0300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