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张晓宁
邯郸曲周县曾经有着28万亩的盐碱地,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51年前,老一辈中国农大人在曲周改土治碱,打响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
如今,一场新的科技攻关大会战在这里如火如荼进行,实现了“绿色吨半粮”目标,盐碱地真正变成了“米粮川”。
“绿色吨半粮”目标梦想成真
初冬的冀南平原,农忙过后,安静了下来。位于曲周县第四疃镇的王庄、付庄千亩示范方里,冬小麦已长出一拃多高。
在今年秋收、秋种期间,曲周县“绿色吨半粮”示范方进行实地测产。这个千亩示范方玉米亩产达到797公斤,每亩施用氮肥13.8公斤、灌水量75立方米;小麦季实收亩产达725公斤,每亩施用氮肥14公斤、灌水量120立方米。全年小麦玉米亩产达1522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2%,增效40%,减排46%,节水30%,实现了“绿色吨半粮”目标。
“绿色吨半粮”目标能够实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千亩示范方的承包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走出的四个90后高材生,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和蔡东玉。他们中有一位博士后、两位博士和一位硕士。
“在曲周的中低产田上,少用水、少上肥,一年还能打出1500多公斤粮食,一亩地增收近800元,这是普通农民做梦都不敢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说。但如今,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四个90后研究生做到了。
“吨半粮”,比较好理解,就是一亩地一年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总产量突破1500公斤(即1.5吨),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河北省曲周县政府及10余家科研单位发起曲周“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行动,跨学科组建农机农艺信息融合科技攻关团队驻扎曲周。在曲周县千亩方中低产田里,将“绿色”二字加入“吨半粮”目标中,产能提升20%、减排增效30%以上,实现农业的绿色、高产和高效发展。
“‘吨半粮’不容易,再加个‘绿色’,要减少水、肥、药用量,那就更难了!”张福锁打比方,让马儿少吃草,还得跑得快。
“一年时间就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因为他们懂技术,更因为他们爱农业。”张福锁动情地说。
绿色魔法支撑“绿色吨半粮”落地
近几十年来,虽然曲周的盐碱地得到了有效治理,但土地仍处于轻度盐碱、肥力不高的中低产田水平。
张福锁鼓励他们参与“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
干还是不干?四个人没有犹豫,他们把承包地扩大到1000亩,作为示范基地,向“绿色吨半粮”发起攻关。
10月20日,记者走进位于第四疃镇王庄村的千亩示范田。这是曲周成方连片面积最大的一块地,打通了原来289个小地块,一望无际。
在田间地头,一台大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划着土浪,挂着三组设备,一趟过去,碎土、镇压、播种、铺滴灌带,全都干完了。叶松林、郝展宏忙着指挥各种农机翻地、播种,不远处,无人机正进行施肥。
王庄村村民王新礼扒开麦苗旁边的土,一条拇指粗细的黑色水带露出来,这是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系统。水泵一开,顺着水带上细小的孔,水肥直接浇灌到麦苗根部。
在曲周,大部分农民浇地都是大水漫灌。“滴灌真是个好东西,省水、省肥,麦子长得黑绿黑绿的。”王新礼心里服气。
“我们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技术集成的‘样板间’。”叶松林介绍,他们四个人摸索出“土—肥—水—种—管”一体化整装技术模式,肥沃耕层培育、冬小麦“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深耕深旋、卫星导航精量播种、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节水节肥、新型绿色增效肥料等10项核心技术落地。
除了良机、良法,还得有良种。
“绿色吨半粮”科技攻关团队培育引进高产高效优质品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龙堂1号、农大761和引进的中麦578、马兰1号。
他们四个人筛选出“中麦578”等多个高产优质品种。“中麦578”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早熟优质小麦品种,这个优质麦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并且生育期短,要比现在农民常规使用的高产品种,提前一个星期成熟。这一个星期,就意味着能够为下一轮作的玉米争取了灌浆时间,能够多增加一两百公斤的产量。
“玉米的品种也是如此,我们选择了一个高产耐密的玉米品种。”叶松林说,比如正常每亩地能种植3000-4000株玉米,但现在可以种到6000株了,产量自然就更高了。
土地不负有心人,沉甸甸的麦穗、金黄的玉米就是最好的证明。良机、良法、良种加持的“绿色魔法”,让“绿色吨半粮”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上真正落地。
科技小院点亮“曲周样板”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三两学生,是科技小院的“标配”。
“大概是2008年开始,我产生了建立科技小院这一想法,一头连着大学课堂,一头连着田间地头。”2009年,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教师与研究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为小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本质上,科技小院的功能就是帮助小农户对接现代化。
“实现‘绿色吨半粮’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土—肥—水—种—管’融合的技术,这个技术只靠农民自己,他们是不会用的,就算农民学会了,实际的到位率也比较差,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问题。”在张福锁看来,解决方法就是利用科技小院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和服务。
曲周科技小院的叶松林等四位同学创立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他们与农民合作社一起实现了“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方技术的准确到位。
不仅有“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方,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在第四疃镇王庄村、付庄村、杏园村、刘庄村等建立了“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打造“百亩核心田+千亩攻关方+万亩示范片”联动示范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介绍,通过百亩核心田技术攻关,大幅提升肥水利用效率,将耕地产能提升至“吨半”水平,在千亩攻关方探索绿色增粮经营模式,培育高素质社会化服务主体,逐步在万亩示范片及更大面积提供全托管、半托管服务,实现土地规模化、高标准化和现代化经营。以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吨半粮”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上大面积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农业绿色转型“曲周样板”。
全国六成小麦、三成玉米就产自脚下这片土地——曲周所在的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周年轮作的重要产区。
797公斤、725公斤,这是王庄、付庄千亩示范方今年玉米和小麦的亩产量。
当地小农户平均打多少呢?玉米560.1公斤,小麦509.4公斤。
曲周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王寒菊算了一笔账:曲周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都将近50万亩,如果都能达到示范田的产量,就能增产2亿多公斤粮食。
“‘绿色吨半粮’不是在科研院所的试验田里做的样板,是在曲周最瘠薄的地里实现绿色高产,这意味着它具备大面积推广的价值。”张福锁很有信心。他透露,计划在未来3到5年内,在曲周一半的土地上实现“绿色吨半粮”,并有望在黄淮海平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