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贾大山——热爱人民的作家

□袁学骏

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已经十年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第三部分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称道了鲁迅、柳青和贾大山三位现当代作家。对于贾大山,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由此阐发“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的确,贾大山生前始终热爱人民。他1942年9月出生于河北正定,1997年2月去世。在少儿时代每逢过年,他就跟着父亲去给附近庙宇中的孤独老人送热饺子,心灵中便植下一颗慈善的种子。上中学时,他参加学校宣传队演节目、变魔术,也热心于写诗写黑板报,历练着自己的公益精神。1964年到西慈亭村当知青时,他得知一个妇女难产,便毫不犹豫地去献了血。他在村俱乐部连编带演,还要一遍遍地示范、辅导。一个姑娘总做不好就跑下台去哭,他便去劝导鼓励。有时排练中闹意见,他一生气就走了。过一会儿又回来说,快过年了,总要给百姓个乐头儿,要不心里的痒痒疙瘩解不开。他的幽默使大家都笑了,就继续排练起来。为了编新节目,贾大山常常夜以继日地苦熬。有一次,大山的四人知青伙食小组断了粮,他们就打赌,看谁饿的时间最长。大山饿了三天得了第一,却写出了小豫剧《劝队长》,上演时把一个因红卫兵捣乱撂挑子的队长唱哭了。又一个冬天夜晚创作京剧《红哨兵》时,不小心被炉火烧了棉衣和一截被子。他起身灭了火,干脆坐下来又写。天亮后村干部听说贾大山屋里失了火便赶来探望,未进门就听他在试唱剧中的二黄导板“风雷吼,雨茫茫,心潮激荡……”他们一听顿时放心了,夸他是不要命的主儿。贾大山苦中作乐,为村民们办了七年文艺演出,参加全县大汇演连连获奖。他是一颗徐光耀所说的“快乐的种子”,自己辛苦地快乐着,让村民们一起快乐着,这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贾大山热爱人民,忧国忧民,还表现在他回城之后,特别是1982年当上了县文化局长后极为爱惜人才。当他在汇演中发现几个青年富有表演才能时,便把他们调到文化馆来;为县剧团17个演员的“农转非”,他一次次为这些演员鼓与呼,终于在县里只有20多个指标的情况下,一下子为这批演员转了非。这是正定县剧团至今生存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所以演员们在贾大山溘然长逝后纷纷去吊哭这位恩人。忧患元元与忧心国事是贾大山高尚品性中的两个方面。正如习近平在《忆大山》中所肯定的:“大山是一位党外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称赞他被任命为文化局长后“毫不含糊”,上任伊始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为文化事业的发展“竭尽了全力”,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文物修复和重建“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习近平也肯定贾大山襟怀坦荡,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难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动乱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得更为强烈和独特”。贾大山在愤世嫉俗中始终保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寸心不昧、万法皆明”为座右铭,来了朋友就领到家中亲自做饭招待。当群众中、干部中出现了矛盾纠纷,他便热心地进行调解,被称为“玉帛老人”。在辞去局长职务、担任政协专职副主席后,他便创办《社情民意》,把群众反映的或亲自调查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贾大山的确一直在情感上、认知上和实践上“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着“人民的孺子牛”。

贾大山的人民情结、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当然表现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他1978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取经》以及《乡风》《中秋节》《春暖花开的时候》等,就表现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顶住各种压力一往无前的务实精神,塑造了李黑牛、拐腿张、春生等民族脊梁式的人物形象。在《赵三勤》《拴虎》《醒酒》中,欣然地描述了青少年浪子回头的成长过程。贾大山也如孙犁,善于描写女性。他在《小果》《花市》《定婚》《梁小青》《杜小香》《干姐》中刻画了一群崔道怡评价的“小酸枣儿”似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他的“古城人物”中,描绘出一个古城善良老人的群像谱。

贾大山自言其小说创作的出发点是“弘扬真善美,清除假恶丑”。在表现人间真善美的同时,他始终不忘揭示各种社会弊端和人心中的痼疾。在成名的《取经》中就一面表现村支书李黑牛的务实精神和工作智慧,一面从王庄支书王清智身上揭摆了“文革”的极左遗风,并讽刺了干部中的“见风使舵”“风向标”行为。在《三识宋默林》《亡友印象》中旗帜鲜明地批判了“阶级斗争”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摧残,说明执行极左路线者也是受害者;《弯路》《劳姐》《分歧》中揭示出社会基层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害;《村宴》《阴影》等又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无情鞭挞。而《老路》《花生》则是揭示人性的扭曲程度之深;《俊姑娘》《枪声》等又挖掘了传统陋俗所造成的人间悲剧,张扬了现代性精神,呼唤着正常人性的回归。

贾大山生前从现实生活出发,用小说的形式充当着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歌者,也成为极左思想和一切过时观念的掘墓人。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地工作、生活和业余创作,是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作家榜样。他的为人处世品格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2024-11-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687.html 1 贾大山——热爱人民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