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霞 王理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层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科技创新与先进生产力、新型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力系统及其结构优化、社会主义生产力量变与质变等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阐释。如何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的定位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新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唤醒“人”
“新质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概念,其过去仅仅是使用范围很狭窄的学术概念,鲜为大众所知。“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而“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新范畴和经济学术语革命。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和发展规律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模式,以创新为内生动力、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新质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创新结果的产物。
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产生的先进生产力状态。它基于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提高以及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的扩展,展现了强大的发展动能和时代特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其落脚点是生产组织方式、财富分配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领域革命性的进步。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性的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
结合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质劳动者。与传统的体力劳动相比,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适应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风潮,更要熟练掌握和创新运用数智技术,引领数智技术革命。
新质生产力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李斯特曾细致地考察了生产力范畴。他认为,劳动者,劳动者意愿,劳动者能力以及劳动者掌握的科学知识,劳动者的道德水平、进取心等都会影响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运行过程会再生产出多样化的生产关系样态。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过程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立足于时代化特质,资源分配、经济效应、利益调节以及文化传统等如何导致了生产关系变化等,经济增长、国家财富积累、专业分工、数字经济、生产效率、供给需求等之间的知识逻辑和实践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联,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当下“人”的关系困局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也标志着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现今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基于岗位本身要求,社会的要求叠加生产的要求,结合“人”本身的素质,及对岗位的适应力,企业里大致有五类人的存在,第一类老员工,以技术取胜,工龄长,资历老的万能型手工技术者;第二类新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去技能化,某一范畴内高度专业化的专长型员工;第三类新新人,熟练使用和操控机器;第四类数字人,以数字化为主,适应及运用人工智能的管理层;第五类,智慧人,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技能的人员,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覆盖生产管理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是怎样把老人、新人、新新人、数字人、智慧人,在技术迭代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的拥有者,进行重新整合、分级,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中重新定位,更加顺畅地协同前进。
以人为本 教育先行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引起了人们对数据、知识、信息、管理等要素更加细致化考察。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在类型、范围以及使用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等都呈现出指数级倍增。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它既不能脱离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又要从“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中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凸显生产要素的重新裂变组合,随之引起劳动力岗位、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新经济态势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质生产力遵循短板理论,最终是制度性的最低位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最高位;制度改革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完善能够走多远,决定了我们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走多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创新团队,在实践中形成更多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配备急需人才。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掌握先进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并能够从事科技创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需要的劳动者,日益成为生产力中的革命性力量。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科技、产业、体制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才,2024(02):4.
[2]政府工作报告重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政府网 2024-03-05 1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4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才,2024(02):4.
[5]从新质生产力到新型生产关系 王明远
[6]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脉络及关键议题初探——以亚当·斯密、李斯特、舒尔茨、马克思为考察主线王世泰 王振钰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