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理论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王柯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乡村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对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地实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是加强全球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纽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文化遗产既包括古城古村、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除了直接提出需要加大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也特别强调了需要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的保护。

确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该指示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了优先保护、优化管理、价值阐发、活化利用等基本原则,指明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是党和国家关于城乡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更好地延续乡村文化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作为文化的直观载体,文化遗产可以让年轻人了解乡村的历史,激发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认知热情,增强他们对于乡村故里的情感认同,从而促使乡村文化血脉实现延续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科学利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乡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乡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落实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五个着力点

依法保护,完善法律体系。各地应结合本地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体系,明确责任义务,让乡村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让法律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保障。

化“死”为“活”,加强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根本的路径是赋予其新的生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将文化遗产与当代百姓的生活建构紧密联系,把历史的遗产转换为推动现实发展的资源。

社会参与,重视宣传引导。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是依靠政府部门、文物单位、社会组织,而是需要依靠全体乡村民众与社会成员。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同努力建设遍布文化景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技助力,重用新兴技术。当前,5G网络、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已经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可以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多元化、新颖化、高效化,从而有效提升保护效果。尤其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可以全面、精准掌握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从而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实现保护。

以点带面,打造文旅产业。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依托乡村文化遗产,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康养基地,创建文创品牌,产销农业产品,打造以文化景观为核心、覆盖乡村多重产业的综合性、混合兴产业集群,以发展助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0562)]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412007)

2024-11-1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1860.html 1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