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新光
10月28日,河北省水利厅召开节约用水工作推进会,推进合同节水重点工作。
啥是“合同节水”?就是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以合同形式,为用水户募集资本、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以分享节水效益方式收回成本、获取收益的节水服务机制。
近年来,河北省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效果保证型、用水费用托管型、资源置换型等各类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着力推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热法海水淡化 绿色循环零排放
10月16日,记者走进河北纵横集团丰南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钢铁”),看到一个长40余米的大罐子。纵横钢铁副总经理马翠晋告诉记者,这是热法海水淡化项目的主体设备——低温多效蒸发器。
纵横钢铁成立于2016年11月,由中国500强新华冶金集团投资400多亿元兴建,年产精品钢800万吨,是我省首家城市钢厂联合重组向沿海搬迁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热法海水淡化项目是该公司实施的合同节水项目,其模式采用的是“用水费用托管型”。纵横钢铁全资子公司河北丰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越能源”)引进了专业化第三方公司。“热法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第三方公司向纵横钢铁提供合格淡水,纵横钢铁以合同水价购买所产淡水。”马翠晋介绍,合同期是8年,8年后第三方公司将核心制水工艺装备无偿移交给丰越能源。
纵横钢铁热法海水淡化工艺先进的秘密,就藏在低温多效蒸发器之中。热法海水淡化采用低温多效蒸发工艺,利用低温热水生产洁净淡水。
“热源使用的是高炉冲渣水等低品质余热,这部分余热的利用是行业一大难题,最多是在冬天采暖季使用,其他时段基本扔掉了。低品质热能的利用,大幅降低了海水淡化制水成本。”马翠晋说,热法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这部分余热可以全年回收利用,每年回收低品质余热折合标准煤约19.5万吨。海水淡化产水水质优良,提高了纵横钢铁整体用水效率,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马翠晋给记者算了一笔节水效益账:热法海水淡化年可产淡水量约825万吨,这等于年节约常规淡水用量约825万吨;另外,热法海水淡化产水为软水,当地软水价格约为9.5元/吨,年节水效益为0.78亿元,8年累计节水效益达6.27亿元。供应的软水总成本较常规制取成本降低约2.2元/吨,纵横钢铁每年节约用水成本约2000万元,8年节约成本约1.6亿元。
项目排出的浓盐水输送至盐场制盐,减少了初期晒盐蒸发环节,在进一步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不对海洋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农田托管服务 省水省心又省钱
近日,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镇南孙庄村的田间地头,几台灌溉机器人正在给小麦浇水。
“这些灌溉机器人在农田全流程托管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山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主任齐秀华告诉记者,唐山市水利局高度重视合同节水管理工作,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合同节水项目,涵盖多个领域,为推动节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唐山市丰南区农田全流程托管合同节水管理项目中,东田庄镇南元庄村、刘四辛村、张良庄村、南孙庄镇南孙庄村等4个村的经济合作社,全权委托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对2200亩耕地开展土地集约化全流程托管。
“项目自2022年11月启动,采用综合农事全流程托管服务模式,合同期6年,由海森电子规模化集中运营经济合作社的成片土地,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托管服务。”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宝来介绍,灌溉设施亩均投资1500元,总投资330万元,实现从耕种、灌溉、施肥、植保、收割到销售全环节管理,最终收益由农民、村集体及合作社、海森电子按照合同约定比例分配。
据了解,农民获得收益为保底费用(1000元/亩)+粮食作物年终净利润50%分红(约360元/亩)+地力保护补贴(约90元/亩)=1450元/亩;村集体及合作社获得粮食作物净利润10%的收益,约50—80元/亩;节水服务企业海森电子负责灌溉机器人、智能硬件设施等前期投入,获得粮食作物净利润40%的收益约200元/亩,后期可获取水权交易的红利。
该项目采用高效智慧化的水肥墒药一体灌溉节水模式,围绕田间数字化监测和自动化高效精准定量灌溉,建设了土壤墒情监测站、小型田间气象观测站、远程可视化观测系统、地下水位监测点等田间数字化监测设备,为科学灌溉、节水灌溉提供了数据支撑。研发智能灌溉机器人、自行走式灌溉机器人,购置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农业生产大数据平台等智能软硬件设施,提升了灌溉智能化水平。
有专家分析,传统农业存在一些行业痛点,比如传统分散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不利于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经营主体主动节水意识不强;农业生产过程中播种、打药、收割基本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唯独灌溉还未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当前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从灌溉的角度只是解决了水源的问题,但是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措施还很薄弱。
齐秀华表示,通过合同节水管理,这些行业痛点问题迎刃而解。
“项目涉及的2200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项目实施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每年每亩地用水约300立方米。”李宝来给记者算了一笔节水生态账:“项目实施后,采用智能机器人灌溉,亩均单次灌水量低于30立方米,对比大水漫灌节省50%以上用水、45%用电、95%人工,每年每亩大田至少可节约120立方米地下水,年节水量达26.4万立方米。地表水水价每立方米0.175元,6年合同期内节水效益27.72万元。”
此外,该项目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灌溉,科学种植,杜绝了农业废弃物对面源的污染,节水减污效益显著。集约化种植和智能化灌溉能够实现合垄,至少增加15%的种植面积,提升了粮食产量。
“农民获得每亩1450元的收益,远高于纯土地流转效益,以此参与和享受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李宝来说。
创新节水模式 激发市场活力
统计表明,公共机构的项目因节水潜力较大、水价调整到位、工期相对较短等原因,选择节水效益分享模式较多;农业节水灌溉领域的项目由于投资额大、水价低、成本回收期长,节水服务企业承担风险较高,一般选择节水效果保证型。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副局长雷晶分析认为,合同节水管理作为推动节约用水的创新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投资抓节水、市场缺位的问题,找到了节水工作中“两手发力”的关键所在。今后合同节水管理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节水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我省突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先后出台《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河北省关于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提供政策保障。通过举办节水产品技术推介会、河北水利博览会等方式,多形式、常态化与省内外节水服务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推动用水户和节水服务企业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供需对接。以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效果保证型等4种模式为基础,涌现出“效益分享型+灌溉托管”“用水费用+全流程土地托管”“合同节水+水权交易”“合同节水+智慧节水”等创新模式,不仅能激发节水服务企业参与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积极性,而且能保障用水户和节水服务企业的双方权益,实现从公共机构单一领域向工业、农业、非常规水利用等多领域延伸。
我省还以邯郸市、唐山市为试点,探索全域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构建全国节水办指导、省水利厅协调、市政府主导、大型企业实施、行业部门联动、节水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支持配合的合同节水管理工作新格局,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开展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25个,年节水量达5445万立方米,年直接经济效益2.14亿元,总直接经济效益26.91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以市场化思路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培育综合性服务能力企业,进一步拓宽合同节水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培育节水服务企业走上全链条技术集成道路,激发合同节水管理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