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新光 通讯员张晓宁)在曲周县,一场农业绿色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面貌。11月1日,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农业绿色转型国际交流大会上传来喜讯: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付庄千亩示范方玉米亩产797公斤,小麦亩产725公斤,全年小麦玉米亩产达到1522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2%、增效30%—40%、减排46%、节水30%,成功突破了“绿色吨半粮”目标。
“‘绿色吨半粮’,目标是亩产达到1.5吨,还要增产30%,减排增效30%至50%,这些指标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的难度很大。”在农业绿色转型国际交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小院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曲周,这片曾经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如今却成了中低产田绿色转型的典范。半个世纪前,这里的人们就与盐碱地展开了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改土治碱经验。
而今,为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及10余家单位的专家们再次集结,开启一场“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
据悉,攻关千亩方位于曲周县第四疃镇,是改土治碱的第二代试验区,为典型的瘠薄、轻度盐渍化中低产田。
面对国际先进水平指标,张福锁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土—肥—水—种—管”融合,高产早熟优质小麦和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选用,创制绿色智能肥料三种。在曲周县的攻关千亩方里,这些适合黄淮海地区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承包这块试验田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4名90后,叶松林、蔡东玉、郝展宏和冯小杰。他们中,有一位博士后、两位博士、一位硕士。他们吃住在农村,课堂在田野,成为这场农业绿色革命的主力军。从整地到播种,从施肥到收获,每一个技术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卫星导航播种、浅埋滴灌设备、绿色智能肥料、高产优质品种……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让千亩方的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增长。不光产量提高了,资源消耗也大幅下降,千亩方每亩地节本增收达到795元。四个小伙子还创立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绿色吨半粮”核心技术辐射面积超3.4万亩。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北桦认为,曲周县的“绿色吨半粮”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证明了在瘠薄的土地上也能实现高产高效,更具备了大面积推广价值。
张福锁院士也透露,他们计划在未来3到5年内,在曲周一半的土地上实现“绿色吨半粮”,并在黄淮海平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