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
■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价格总体平稳,近三年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王立彬)“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目前粮食市场运行情况如何?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对我国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粮,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情况如何?刘焕鑫介绍,持续健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体系建设。
目前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体系基本形成,正在积极推进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全国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5100余家、应急加工企业6900余家、应急配送中心3900余家、应急供应网点5.9万余个,完全可以满足应急需要。
总体看,我国已基本建立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并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灾害应对等大战大考检验。
粮食流通管理,如何“一手托两家”?刘焕鑫表示,统筹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激发市场购销活力,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价格总体平稳,近三年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交织叠加,引发全球粮食价格波动。2023年以来,全球粮食供给呈供大于需态势,同时全球粮食供应链预期趋稳,粮价明显回落。
这也给国内粮食市场带来传导效应,但影响有限,国内粮价波动幅度远小于国际市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市场调控“工具箱”丰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通过不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吞吐调节作用,持续做好保供稳价,防止“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刘焕鑫说,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就要把牢粮食质量安全关。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标准体系,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