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风采

让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

小学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起步阶段。思政课程的重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向善而生、向德而行,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小学阶段思政教育价值在于健全人格发展、涵养道德修为、培植公民意识。石家庄市西苑小学新开路校区打造跨学科融合课程,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以此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政教育目标。

立足教室 打造精品思政课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育人的主舞台。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从讲台上开始的。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强化学科协同育人,学校探索多元育人路径。如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当学生听到优美、富有感情的音乐段落时,老师将德育渗透到音乐鉴赏中。浸润式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还体现在语文课上。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纪录片,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实景课堂解决了过去英雄人物遥不可及、形象脸谱化的问题,使英雄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创新实施学生思政学业评价机制,透过恰当的评价看见教育的成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改进、自省和预见价值,实现评价由“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立足校园 打造人文思政课

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模式,学校依托丰富的活动衍生出主题课、节日课等多维拓展课程,将人文思政课生活化,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首先,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掌声因期待而响起,信心在交流中凝聚:国旗下主题讲话,校长给全体师生讲西柏坡的故事,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青少年,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读书节开幕式上,校长讲话“从一张纸到一本书的诞生”,过程是复杂漫长的,进一步树立学生爱护书本的意识,养成爱书、护书好习惯。其次,班主任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班会课进行德育渗透。

学校开发实施以综合探究为基础的家校融合育人新课程。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学校让家长从站在学校门外的教育看客变成学生成长的合伙人,班会课时间把家长请进教室、走上讲台,授课内容从最初的职业特点介绍到心理健康指导,从工厂车间到模拟法庭,拓宽了传统的教育内容。家长上讲台活动内容打破了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壁垒,带动家长加入自我成长队伍。同时,学校不遗余力地向参加上讲台活动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建立更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学生幸福感、家长满意度都得到了提升。

学校努力拓展思政教育“朋友圈”,构建“大思政”多渠道育人模式,定期邀请名家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书法名家大先生”等活动,组建经典诵读社团、课本剧社团等,提升“大思政”的质量,丰富“大思政”的内涵。

立足社会 打造“行走思政课”

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整合石家庄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编制区域“思政教育资源地图”,利用省、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搬到纪念场馆、社区街道公园等,把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变化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带着有趣的问题,用脚丈量家乡,用心感应时代。研学体验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党情国情民情和石家庄市情,了解石家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了解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政策及其给自身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教育的定位是教育的辅助地,社会资源包括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每年该校参与研学实践的学生达700余人,研学活动地点遍布市区,涵盖主题公园6处(河北省园博园、劳动公园、家风家训公园、华北烈士陵园、石家庄市植物园、中山公园等)、主题场馆6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图书馆、科技馆、国防纪念馆、丝弦艺术研究院等)、基地3处(消防救援站、国防教育基地、农业科学院等),将生活中的风景变成“看得见的成长”。研学实践在校学生全员参加,在博物馆用童音讲述中国故事;在科技馆自由探索、寻找科学的钥匙;在农科院用小手勇敢开启神秘又充满魅力的自然之门;在烈士陵园实地探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聆听英雄故事,学校引导学生了解英雄事迹,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沉浸式体验增强了思政教育效果,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立足网络 打造“云上”思政课

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等打造“有知有味”的思政育人专栏,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数据收集和信息沉淀,让家长、孩子看到孩子的“五育”素养能力及发展情况,“学生画像”让教育的决策和实践得到数据支持,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点,教师之间也能相互学习。

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学赋能,挖掘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的典型事例和鲜活素材,切实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能理解的语言,自主创作舞台剧、短视频等作品,提升思政教育活力。建立思政专题的指尖微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良性互动。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让思政教育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政课指向核心素养、大思政浸润与石家庄发展同频共振,力图呈现美好育人新格局。

(石家庄市西苑小学新开路校区 李静艳)

2024-10-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9657.html 1 让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