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乡村振兴

武安:谷子丰收遍地生金

成熟的谷穗。本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赵宇(左)、李顺国(中)、王五喜查看谷子长势。 本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本报记者 吴苗苗 李佳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19日下午,武安市大同镇大同村的河北省优质谷子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示范田里一片金黄,农技人员正在进行田间测产。

“今年谷子的长势特别好,再有两天就可以大面积收割了,我估计亩产量还能再长两三成。”看着称重量、记数据忙前忙后的专家,该基地负责人王五喜难掩笑意。

“老王,今年收成好,价格怎么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栽培与经济研究室主任赵宇询问。

“那还用说,咱们这里的小米拿到市场上每斤最低都要5元,按一亩地产出500斤小米算,一亩地的产出就是2500元。”王五喜粗粗算了笔账。

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为啥王五喜对自家的谷子这么有信心?

原来他家今年种的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谷子新品种冀杂金苗3号、冀杂金苗5号、冀杂金苗6号,产量高、米质好,每亩播种量比往年减少了两成,收成却一点不减。

此外,他在专家的指导下,用上了“种肥同播+精量播种+滴灌带埋设”一体化播种方式,旱期滴灌补水,节省了不少人工,并施用新型生物肥料和复合肥,采用符合绿色标准的除草剂间苗除草、生物农药防治谷瘟病、无人机叶面喷施中微量叶面肥,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良种”“良技”“良机”再加上专家全程“保驾护航”,让这位半辈子扎根在庄稼地的“老把式”,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我今年种了1000多亩地,管护起来轻轻松松,不光是我,周边的种植户见到专家,也都是赞不绝口。”王五喜边说边对一旁忙着测产的专家竖起大拇指。

经专家测产,示范田里的冀杂金苗5号平均亩产397.83千克,较对照当地传统田间管理的冀杂金苗5号(亩产345.28千克)亩增产52.55千克,增产率为15.2%。

距离大同村10多公里外的邑城镇白府村,种植户朱海军也在抓紧张罗着收谷子的事宜。

循着此起彼伏的猫叫声、狗叫声、嗒嗒嗒的炮声,记者找到了正在谷子地里察看庄稼长势的朱海军。

这声音是哪里来的?朱海军指了指头顶的大喇叭,他说这是为了防止鸟来偷吃谷子的“秘密武器”。

“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虫害、驱鸟器驱鸟,这些环保的田间种植管理项目都是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提供的。”朱海军介绍。

据了解,白府村有500户人家,2000多口人,土地6000多亩,人均土地面积在武安市数一数二。但是旱地丘陵的自然条件,让这些“薄地”只能选择种植耐干旱耐瘠薄的旱作品种作物。2002年,朱海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让村里世世代代种植的谷子提升产量是他最想干的一件事。

朱海军回忆,当时谷子的市场价格非常好,就是本地品种跟不上,收获的小米卖不上价,村民靠种谷子增收成了“老大难”。

经过四处托人打听,他找到了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与专家沟通后,引进了谷子研究所自主选育的红谷S80谷子品种,试种一年后,果然品质好、产量高。

2003年,尝到了甜头的朱海军在武安市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继续和省农科院谷子所合作,正式开始了成方连片的种植,引入的冀谷19品种在当地表现优异,种出的小米颜色金黄、自然清香。“一亩地产量能提高100多斤”,这事一下子在当地百姓当中传开了。由此,武安也开启了和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的20多年的不解之缘。

如今的朱海军已不再担任村支书,他经营的武安市科源种植有限公司,种植了600多亩谷子,托管土地1000多亩,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民增收。

让老百姓种谷子省时省力

武安全市耕地的60%属于旱地丘陵,再加上山区充足的日照条件,给谷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武安市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与谷子研究所签订长期院地合作协议,邀请专家长期指导,高标准建立河北省农业(谷子)创新驿站。从引进示范冀谷19起步,试验、示范、推广冀谷31、冀谷38、冀谷39、冀谷42、冀谷168等一系列新品种,实施良种更新工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升工程,实现了简化栽培、全程机械化,种植区域开始由丘陵山区向平原区转移,种植形式也由原来的小农户向规模化种植大户发展,小米品质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

“白府村有几千亩地,大多采用玉米和谷子倒茬轮作的种植模式,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在这里建设基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赵宇说。

据介绍,当地的品种逐步被谷子所的新品种所替换,在这推广的精量播种技术,结合抗除草剂技术,让老百姓种谷子省时省力,大伙儿排着队等着专家到自家地里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今年6月下旬,天气干旱,旱地播种更体现了冀杂金苗系列品种耐干旱耐瘠薄的优势。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为“三农”工作做好服务,赵宇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农业科研人员选育新品种、研发新的栽培技术让老百姓接受并应用是最终目的,赵宇笑称自己是“城市里的农民”。

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赵宇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朱海军凭经验就能知道当地啥时候下雨,判断播种谷子的最佳时机;朱海军还帮着他改造了适应试验田使用的小型农机,“朱书记他们可以说是‘土专家’,在土地上的经验,对我们做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和启发。”赵宇说。

赵宇告诉记者,武安是河北省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20多万亩。从谷子的品种到栽培耕作技术的推广,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就是我们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武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佳介绍,武安地区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小米之乡”。在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的帮助下,武安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如今谷子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示范基地也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依托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的科技团队,今年武安市建立起“武安市谷子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技示范,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新途径,探索院市合作新模式,建设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产业指导等于一体新“三农”的交流互动科技服务平台,共促地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开发

“我们团队在武安工作20多年,从品种更新、种植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开展工作,有效解决了当地品种混杂、种植费工、小米加工处于初级阶段的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部部长李顺国说。

据了解,以武安为基地,省农科院谷子所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河北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以及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这些项目。通过在武安连续举办“谷子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全国谷子产业大会”等大型系列活动,建立“三品一标”体系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对武安的谷子产业发展进行持续提升。团队协助武安先后获得太行山优质谷子产业带、河北省优质谷子产业集群等建设项目,协助武安市制定了《武安市谷子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武安小米产业发展指数并上线运行,发布武安小米区域公用品牌,助推武安小米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再上新台阶。

目前,武安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谷子精深加工年产优质精小米5万吨,打造“米乡乐”“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等品牌,其中“磁山粟”“米乡乐”被评为“河北省十大优质品牌小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授予武安小米“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授予“世界粟之源”称号,武安小米被评为河北省区域公共品牌,被农业农村部录入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目前,武安拥有社会化服务组织18家,为农户提供农资购销、生产托管等专业化服务,其中禾旺家庭农场入选河北省“农业生产性托管服务品牌二十强”。武安小米醋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0多家,新上了小米酒、小米挂面等加工企业,提高小米附加值,加快武安小米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开发。

2024-09-2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8553.html 1 武安:谷子丰收遍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