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路娟
位于石家庄经开区的河钢研发中心,有这样一对90后夫妻——任帅和孙智妍,他们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
初见任帅,个子中等,戴一副近视眼镜,一说话就爱笑。今年34岁的他,2016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河钢材料院,从事特种材料、先进材料的研发工作。妻子孙智妍,长得娇小柔弱,说起话来细声细气。情定校园,夫妻携手。2019年,孙智妍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也来到河钢材料院,从事特种材料的研发工作,主要负责军工、核电、航空航天用超高强钢的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
名校加持,这对小夫妻不仅是大家心中的“学霸夫妻”,更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2021年6月,随着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特材基地加速建设,任帅和同事们就入驻了该基地,投身于设备调试、产品试产等工作。
面对冷作模具钢生产过程中“卡脖子”技术问题,任帅与张宣科技特材基地技术人员协同攻坚。越是深入推进,破解难题越是需要毅力。“我们不怕解决问题,调试阶段付出的越多,正式生产之后就更加顺畅高效,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谈起工作,任帅目光灼灼。
由于工作需要,2021年9月,孙智妍也进驻张宣科技特材基地,负责模具产线调试。她的到来,不仅解决了任帅的相思之苦,更让他多了一个在专业上能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同事。
生活上相互照料,工作上相互扶持。这对90后清华小夫妻,相继破解了多个技术问题,形成了Cr12、Cr12MOV、DC53等产品控制计划及质量检验标准,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根据客户需求,解决科研路上一个又一个问题,就像打怪兽一样,我们必须得赢,也一定要赢。”任帅打趣说。
针对我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精度不够、震动、噪音较大、寿命较短等问题,任帅和他的团队开展了高端齿轮钢、轴承钢的开发和技术攻关工作,促进了国产齿轮钢、轴承钢质量的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指标达到进口材料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目前相关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一路跟随丈夫任帅的脚步,妻子孙智妍也不甘示弱。去年,孙智妍接到一项新任务,在-269℃的低温下,提高超低温合金的性能。怎么攻破这一技术?让她顿时犯了难。
“通过理论计算、冶炼、热变形、热处理等步骤,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终于将超低温合金在-269℃下的膨胀性能提升了70%,填补了国内空白。”孙智妍说。
付出终有回报。孙智妍先后获得了河北省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河钢集团十大杰出青年、河钢集团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任帅和孙智妍只是河钢材料院研发团队的缩影。目前该院有240多名研发人员,其中72%的研发人员为硕士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