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实习生 闫馨璐
在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承德博物馆,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民族团结、融合与发展的温暖故事。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承德博物馆考察,详细了解了清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多措并举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的情况,并强调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他的深情寄语犹如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承德民族团结的璀璨篇章,也让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博物馆,在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文化认同与和谐共生的璀璨明珠。
三年岁月流转,承德博物馆依托其丰富的民族历史资源,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展现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展览,犹如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织锦”,回响着总书记深切关怀的温暖旋律,引领着观众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今年5月份,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博物馆行业中最高等级的认定,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承德博物馆副馆长丁艳飞说。三年间,承德博物馆从内到外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在展览策划上认真谋划、多方筹备,先后推出了辰龙献瑞——避暑山庄龙纹艺术展,万几余暇——清代帝后御笔书画展等原创展览,力求每一场展览都能成为传播文化、启迪智慧的精品,同时,对现有基本陈列进行了提升,更在公共服务上不断创新,力求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引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如“数字魔墙”系统、多媒体互动平台等,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看到这几年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越来越多,我非常高兴和自豪。”在承德博物馆服务中心,志愿者付东风告诉记者,“这三年里,我亲眼见证了博物馆的每一次蜕变与成长。从展览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到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与人性化,再到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每一步都凝聚着博物馆团队的心血与智慧。”这些变化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更让每一位踏入博物馆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每当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在博物馆内驻足、思考、交流,我都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人们紧紧相连。这种‘以文化人’的力量,正是承德博物馆的魅力所在。”付东风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博物馆考察时,在这幅画前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在承德博物馆民族团结厅,讲解员刘娜正在给游客讲解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故事,游客们认真聆听,了解了土尔扈特部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的忠诚,让游客们感受到了跨越百年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博物馆考察,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鼓舞,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和强大凝聚力的深刻认同。三年来,我们做好承德地区通史与专史的研究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整理新编了承德市旅游导游词。同时,对承德博物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进行了展陈的提升,并且将‘三交史’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展览的讲解词当中,举办一系列民族团结的研学活动。”刘娜说。随着承德博物馆在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领域的深耕细作,让深奥的历史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承德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关键枢纽,极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它成为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处,千百年来,承德见证了无数民族迁徙、商贸往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信仰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赓续团结基因,守望相助、和谐共居。承德博物馆,作为这一温暖回声的传递者,将继续见证并书写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新时代故事。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自己的展览,讲好承德的故事,打造这张历史文化名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我们的文博力量。”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长孙继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