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建卫 实习生 李梦彤 张文沛
近年来,怀旧电影、怀旧零食、怀旧商品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在引发80后、90后共鸣的同时,怀旧经济悄然兴起。记者近日探访了石家庄市燕赵文化市场,近距离感受怀旧经济热潮。
旧书坊 知识与情感的交汇点
8月12日,记者来到燕赵文化市场,市场里的二手书店内人头攒动。
记者随机进入一家二手书店,书店有二三十平方米,3个靠着墙的五层书架就把屋子挤满了,书架上摆满了20世纪的各种书籍、杂志、小插画,从古典文学到近现代人物传记、历史文献等。
经营这家书店的是年近六旬的张先生,他说店里的每一本书、每一张报纸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和记忆的载体。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二手书报更多的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淘选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籍和报纸,因为它们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张先生说。
“我2008年就在这里了,有一位顾客让我印象深刻。顾客是位20来岁的姑娘,她想找某个版本的文集,因为她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因为喜欢读那本文集才相识、相爱,他们共同读过的文集也一直被保留着。后来奶奶去世,那本文集也被她奶奶一起带走了。爷爷思念老伴,那姑娘就想买那个版本的文集送给爷爷,结果跑了好几家店都没有,没想到在我这里找到了,姑娘当时高兴得不行,我也特别开心。”张先生说。
张先生表示,近两年顾客越来越多,顾客们寻找的书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顾客需求,两个月前他又新开了两家连锁店。
旧相机店 时光的温暖记忆
近两年,二手相机市场逐渐火热,来淘旧相机的人群中,既有摄影爱好者,也有情怀的追寻者。
8月12日,记者走进燕赵文化市场里的旭雅轩,这是一家收售老照相机的店,店面仅约20平方米,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展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相机,从古董级的木质箱式相机到小巧精致的CCD相机,琳琅满目,仿佛是一个时间的博物馆。
店主向记者介绍,店里有近300台相机,最老的相机是美国柯达干板相机,产于19世纪80年代。周六日店里的客人最多,一天能来一二百人。
一位20多岁的女大学生在店里看中了一台CCD相机,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有一台这样的相机,是爸爸买给妈妈的礼物,当年用那台相机拍了很多照片,后来相机坏了。虽然新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色彩和层次都很好,但妈妈说和当年拍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她就一直想给妈妈重新买一台同品牌款式的相机,听说这里有卖老式相机的,就来碰碰运气,结果真的遇到了。
店主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在部队当过摄影报道员,退休后就收藏一些相机,后来一发不可收,直到开了这家二手相机店。“许多人在选择旧相机的时候,不是单纯地看技术参数和品牌知名度,而是更注重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现在旧相机市场越来越火,是情怀消费与个性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玩杂货 历史的微缩景观
银圆铜币小杂货是文化文玩二手交易市场中的另一大亮点。从清朝的龙洋到民国的银圆,从精美的银质饰品到实用的铜制小工具,每一件物品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故事。
8月12日中午,记者在燕赵文化市场看到,有近50个小地摊依次排列,每个地摊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物件,从古董瓷器到旧书杂志,从玉器首饰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逛地摊的人群中,有老人、有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摊主们吆喝着介绍自己的商品,买家们则穿梭在狭窄的过道中,不时停下脚步,与摊主讨价还价,或是仔细端详着摊位上的二手物品。
“周末逛地摊的人特别多。”摊主王先生告诉记者。王先生的摊位比其他家略大,摆出来的东西也比较多,小铜币、银圆、瓷器,各种材质的镯子、项链……
王先生说,地摊上的铜币和银圆最受欢迎,人们通常一看就是好半天,或盯着看铜币上的文字,或者观察上面的纹理,或者用两块银圆相互敲击听声音。遇到兴趣相同的,王先生能与人家聊上好半天。
“小时候我爸爸就喜欢这些东西,家里都要被各种小物件塞满了。”王先生对记者说,受父亲影响自己也喜欢文玩物品,长大后一直购买,后来家里实在放不开,妻子就提议摆个摊,既可以减少古玩占据的空间,也可以遇到志趣相投的人,于是就有了这个文玩地摊。
为情怀买单,催热了“怀旧经济”。它让人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