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伦
他,因为贪玩错过了上高中的机会,初中毕业成了一名“不被看好”的职教生;
他,泡书店、磨机床,连续多年全国大赛蝉联第一名,成为清华大学助教;
他,毅然离开北京,回到母校,传道授业,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教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他是师者,更是匠人!
进“京”下“卫”
今年37岁的刘明,正值青春大好年华,却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
2005年,因为贪玩和多动症的毛病,他不好好学习,在河北三河市黄土庄镇中考时名落孙山。母亲为了十多岁儿子的前途,将他拽到三河职业教育中心上了数控班。本来就不笨的他学习起来发挥出超常水平,首次考试就拿了第一名,成绩还遥遥领先全班,这让他心中有了成就感。
第二年进入联合办学的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习,观摩全国第二届数控产品制作大赛,刘明受到了强烈震撼,也盼望着有一天能够成为大赛选手。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动力。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刘明把课堂内容延伸联想出多个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课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就到处借书阅读。在北京工业技术学院那5年中,他跑遍了北京各大书店,到处去打听比较专业和难找的《五轴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五轴数控机床加工应用》等书籍。老师看到刘明在阅读这样的书籍时,都有些吃惊,这些书籍都是学校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并且刘明还能完美地将书中的理论与软件编程应用到实践课中。很多时候,为了某个技术参数,刘明到处钻图书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那些镂空的零部件,弯、转、绕、凹、凸、圆、方、曲、折等形状叠加的零部件,应该用怎样的数控程序和加工策略?他的头脑里灌满了各种数控编程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机械制图到数控加工,刘明连续参加了几届全国创意大赛,蝉联了第一名。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留在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当上了指导老师。
北京的高薪工作,多少人奋斗都不能实现,刘明逆袭成功,羡慕了无数人。半年后,刘明却选择了离开,不是他的才学不能胜任,也不是他没有教书育人的本领,而是他感觉自己实践得太少。他放弃令人羡慕的教师工作,选择到天津国丰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丰公司”)工作,他知道,这个上市公司承接着世界各地的汽车零部件模具编程设计和加工,对于他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在国丰公司,他如鱼得水,经常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潜心钻研。每天琢磨到后半夜两三点钟,周六日把自己的编程运用到数控机床上进行试验。很多毛坯都是很昂贵的合金料,编程稍微有点差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坯料就会成为废品。为了让坯料不成为废品,他每编辑一条程序,都缩小比例,用切割下来的废旧坯料进行加工试验,缩小版的成品制成后,对每个凹槽、每个点都要进行比对分析,确保数据精准。技艺在他的钻研中不断提高,以至于他能在头发丝粗细的坯料打孔,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
在国丰公司两年,刘明已经在国内外模具编程加工行业内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的数控机床专家。正当公司要对刘明委以重任的时候,刘明却选择了辞职——他被清华大学机械系聘为了教授助理。
刘明的位置和工作机遇,再一次在他家乡亲朋好友中传开了,一个初中毕业生通过人生努力成为清华大学助教,未来绝对可期!入职清华大学的刘明果然不负众望,某企业的发动机项目图纸深奥,清华大学很多博士研究生都没能处理好模型,刘明用半个月时间就把该项目研究个透彻,并解决了模型设计及加工等诸多问题,3个月完成工艺分析和制作,成品试用效果赢得企业高度赞赏。清华大学当即和他签订了6年合同,在清华大学的日子里,他协助研究生和博士做项目研究,均取得良好成绩。
刘明在清华大学一拼又是两年,家人期待他在北京安家落户的时候,刘明正当再一次选择离开——母校三河职业教育中心向他抛去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问及他为何这样选择,刘明自然有他的选择理由,河北三河是著名的智能制造业基地,需要很多技术产业工人,这些企业也需要近距离的技术服务,他会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清华大学机械系领导赞赏刘明服务一线的工匠情怀,表示欢迎他随时回到清华。
传道授业
2014年,阳光灿烂的秋季,踌躇满志的刘明回到母校三河职业教育中心。那一台台机床矗立在实训室和教学车间,不管是手动的还是智能数控的,像一队队表情庄严的士兵,等待他这个将军的检阅和征召。
心热情暖,刘明面对那些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告诉他们:“你们都不笨,想当年我和你们一样,你们都是聪明的少年,只是因为青春期调皮捣蛋而失去了升学机会。在这里,只要你们认真地学,咱们职业技术生就是未来的大国工匠!”这些励志激昂的话语,让那些有混日子想法的学生,改变了入学的初衷。
“如果把机床比作一个人,刀具加工部分无疑是它的巧手,数控连动部分无疑就是它的大脑。大脑传递什么命令,它就执行什么命令。加工不同的零部件就需要不同的刀具,就需要不同的程序命令。每一台数控机床,它的原始大脑都是一片空白,需要我们为它输入不同的程序,它才知道怎么去干活。不同的零部件,就要有不同的程序命令。大国工匠不是简单会操作机床的工人,而是会根据不同零部件,制定不同的加工工艺,并设计出多个不同的程序,在试制加工中获取更好的加工方案,从而实现某个零部件的量产。”刘明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用了十年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他手下400多名学生,一批批地送上了大国工匠岗位。
刘明一心扑在职业教学岗位上的同时,不忘利用休息时间,为其他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河北乐恒公司压缩机叶轮加工优化革新遇到问题,目前压缩机叶轮加工成本高,需要寻求更好的加工方案来提高加工效率。刘明了解到情况后,查阅材料,针对叶轮材料、模型情况等制定加工工艺方案,反复切削实验,最后解决问题,提高叶轮加工效率40%。
申力风动制造公司因为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效率始终徘徊不前,且没有足够资金去添置更多设备、雇更多技术工人。在某个零部件上加工打孔,长度160毫米、直径4毫米,打一个孔就需要40分钟,全厂工人一天才加工40个,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说,单个产品的成本也高。企业找到刘明希望在生产效率上有所提高。刘明经过深入研究重新计算后,进行新技术编程,改变打孔理念和方式,采用三尖两刃钻头,钻和磨同时跟进,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全厂工人一天可以生产120个,效率提高好几倍,一下子挽救了这个企业。
一些熟悉刘明的老工人说:“怎么这些设备在我们面前都如老虎一样威严,摸不得碰不得,到你手里,一个个如同小羊羔,怎么温顺怎么来。”刘明说:“你操作什么样的设备,就要把设备当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它自然就听你的招呼了。”也许正是刘明“人机合一”的境界,才有了他作为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耀,才有连续几届全国新技术数控大赛第一名的成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企业希望刘明做他们长期的技术顾问或者入干股,都被刘明拒绝了。他说:“以后我们的学生毕业了,你们能够多多聘用他们就行。”企业老总们纷纷表示:“您教出来的学生,有多少我们用多少。”
打破“卡脖子”
龙年春节刚过,笔者应约来到三河职业教育中心。实习中心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一张不起眼的展板,上面一项一项陈列着刘明获得的各种荣誉,尽管展板排版粗糙、设计简陋,颜色也并不鲜亮,但那些沉甸甸的奖项以及由它们带来的荣誉,像一束光打在刘明的身上,令他熠熠生辉。
在一次演讲中,我记得他说过设计了一款新型刀具,解决了老外“卡脖子”问题。这种扬眉吐气的故事像魔法一样吸引着人们走近这个年轻人。一见面,笔者迫不及待地问起这件事,刘明说起来也很是自豪。
那是2017年夏天,清华大学机械系拿到了一个关于氧化铝陶瓷材料加工的项目,这个项目使用的刀具必须从国外购买,价格昂贵,用量巨大,且订购后交货期长,很容易延误工期,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清华大学第一时间想到了刘明。
刘明在前后长达两年半的钻研试验中,废寝忘食,查阅了大量中外资料,不断修改设计方案、提高加工工艺,最终由他主持的相关技术革新获得成功。刘明创新加工的刀具外形设计巧妙,技术参数合理,“洋刀具”的价格被“打骨折”,由原来的700元降到70元,大大地长了中国工匠的志气。
从那以后,刘明更加信心百倍: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甚至会做得更好。
刘明依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术引领作用,钻研新技术新工艺,技研技改项目达到40多项。像秋天的果实,每个都沉甸甸的饱满厚重:2015年完成“准直器框架”项目;2018年完成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氧化铝陶瓷碗陀螺仪”项目;2019年完成“螺旋叶轮”项目及2021年完成“压缩机叶轮”项目;推出“五轴联动及3+2”3D快速校正五轴参数的校正法,成功提高了五轴机床加工精度和检测效率。同时为京津冀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
痴心不悔
刘明带笔者走出他的工作室,讲解那些数控机床的魅力。程序输入后,操作者可以去“睡大觉”,那个直径两米的发动机叶轮完成时间为3个多小时,坯料重达2吨。五轴五连动,一个坯料在里面需要经过数道工序才能加工完成,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一旦有失误,这块价值十几万元的坯料就成为废金属一块。
说是可以去睡大觉,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一个数控机床工作到哪个步骤是什么工艺、什么声音,刘明心里一清二楚,通过声音也可以准确感知,这是他的卖油翁理论,“无他,唯手熟尔。”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储备一桶水。为此,他求知若渴,书橱里、办公桌上甚至床头,都堆满了数控加工的理论书籍。为了弄明白一个知识点,他会找来几本书籍相互比较、通宵研读,也会一个人在机床旁反复实践,加以验证。
星光不负赶路人,2022年刘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刘明成为名人后,订单雪片似的飞来,国内很多企业纷纷致电三河职业教育中心,“订购”他们的学生。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刘明说他将一如既往选择脚下的土地和所热爱的职业,与学生们一起默默推动这份事业向前。在2020年第九届全国数控创意大赛结束,他的学生徐晨皓荣获三等奖后,北京航天二院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邀请徐晨皓在2024年毕业后到该院实习并留下工作。更让刘明自豪的,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制造业企业中,船舶制造、航空制造、海洋制造、石油勘探等大国核心技术领域都有他的学生。
“刘老师,三河职教中心会是您最终之地吗?”我随口问了一句。
“也许不会,但是我一定会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大国工匠首先是大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金乌西坠,刘明的目光透出了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