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宽城:小板栗摇身变“金栗”

图为工人正在产线上对板栗进行挑选。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摄

图为宽城板栗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摄

扫码看视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群 陈志洋 实习生 温淑月 陈佳琦

猜一猜,将一颗颗生板栗变成一袋包装好的板栗仁需要几步?

盛夏七月,记者一行人走进位于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的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板栗车间里,挑拣、装袋、称重、密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加工即食板栗系列产品,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我们的挑选生产线,新鲜板栗从树上采摘下来后,经过收购、筛选、储存、剥壳、缓化就来到了这里。工人们要进行三轮人工挑选,将小碎、虫眼等不符合产品标准的板栗都剔除出去,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过关。”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板栗车间主任程明嘉告诉记者,随后通过分装配重、过金属探测仪、高温蒸煮消毒等步骤,一袋即食板栗仁产品就正式做好了。

承德宽城作为“中国板栗之乡”,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大力发展板栗产业。经过多年培育改良,宽城产出的板栗不仅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易剥,而且入口香甜清脆,风味独特。宽城还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深加工领域,实现了板栗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集群式发展。“政府构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扩大了板栗的收储能力,还实现了板栗深加工产品的全年不间断生产。”程明嘉向记者介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宽城的板栗种植户们纷纷加入合作社,享受到了从果树田间管理、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板栗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传统的板栗种植和加工外,宽城还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模式,在板栗林下种植赤芍、栗蘑等低矮农作物,并饲养家禽,形成了“树上板栗、树下种养”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2023年,“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也成为板栗品类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遗产地。

如今,宽城板栗已经远销国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如此,宽城还依托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建立起了可追溯、全程监管的10万亩有机认证板栗基地和21万亩的绿色板栗基地,助推板栗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截至目前,该县板栗种植面积达72万亩,拥有4300万株板栗树。2023年,宽城板栗产量达4.6万吨,总产值约5.67亿元,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小板栗摇身一变成“金栗”,让产业“强起来”,让乡亲们的日子“旺起来”,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2024-08-1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5001.html 1 宽城:小板栗摇身变“金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