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时代下的重大改革命题,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深层次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壮大提供充足养分与广阔空间。
发挥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在生产力变革中的协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既需要市场活力的发挥,又需要政府调控的支撑。
有效市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市场资源优势,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有效市场规模,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通过有效市场规模的显著扩大,强化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动态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为政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下,政府要承担好引导者的责任,注重对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的系统布局。首要任务是明确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考量,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长远规划及路线图。其次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利用政府力量打通部门、产业、地区间壁垒,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资源与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高效配置。最后,发挥好政府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核心作用。在充分考量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上,对整体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与动态调整,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得以实现,生产力也得以从旧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新质生产力由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催生,本身就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进一步释放供给侧要素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以有效需求来约束供给,又要以高质量供给来创造需求。就扩大有效需求而言,要注重内需质量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在积极培育数字化、绿色化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以投资结构优化进一步拓宽内需空间。就创造高质量供给而言,核心在于减少无效与过剩供给的同时,增加高质量、高效能供给。在坚决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提高产业供给的效率与水平。此外,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统筹协调下,整体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现有生产力的跃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各类要素的高效组合与优化配置,要素市场化改革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首先需要完善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立法手段明确各类要素的权属关系,为要素流动提供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其次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推动公平竞争等措施,促进各要素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最后,要将技术市场和数据市场作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与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技术与数据市场。通过搭建技术交易平台,降低交易的技术与信息门槛,提高技术市场上的交易质量与交易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通过构建高效、便捷的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体系
作为先进生产力与前沿科技的集中体现,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有力的保障,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从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革新科技管理体制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健全科技人才的使用、评价与考核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勇担重任、开拓创新;而且要强调知识、能力和创造在收入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实行绩效工资和弹性工资等多种薪酬激励形式,做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全链条保障,以人才可持续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体制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不仅要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项目评审和验收流程,确保科研项目在保持高质量研究水平的同时实现高效益的成果转化;而且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方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