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绅光 李征航 李沛涵
现阶段“地谁来种,该怎么种”“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等成为不少地方面临的现实问题。定州市西城乡创新思路,以土地托管为突破口,构建“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中化托管”模式,闯出一条新路子。实践证明,这一创新举措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发展,值得推广借鉴。日前,记者实地走访西城乡大定村等村庄,以及中化现代农业定州技术服务中心等地,破解当地土地托管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
1
当好“田管家” 走出新路子
盛夏时节,走在定州市西城乡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及膝的玉米苗叶肥茎壮,在微风的吹拂下拔节生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村集体经济如何进一步壮大?村民如何增收过上好日子?一张“考卷”摆在了当地党委政府面前。
西城乡跳出现有的“一亩三分地”,创新推广“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中化托管服务”模式,在“土”上做文章,在“地”里挖金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西城乡从招商引资入手,2020年在东赵庄村落地了中化现代农业定州技术服务中心。有了央企先进技术的加持,该乡初步确立了以开展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实施全环节土地托管的增收模式,着手谋划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土地托管试点工作。
2021年,西城乡在东赵庄、西赵庄、大定、东湖、南疃5个“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先行先试,按照“每亩800元保底+净收益村集体、农户三七分红”的方式,先期流转土地3000亩,全部由中化农业托管种植燕麦草,首年就实现了村集体、农户双增收,农户亩均收益达1700元,村集体亩均收益超400元。
有了这次成功的示范探索,西城乡开始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扩大土地托管面积,一方面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2022年,西城乡又有4个村加入土地托管的队伍,主动借鉴先进经验,将村集体机动地和新流转土地全部托管,规模扩大至9个村6000亩,种植作物也转变为更为稳定的冬小麦和青贮玉米。
“正是有了这6000亩土地托管的基础,给了我们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机会。”西城乡组织委员郭凤表示。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这笔资金,市农业农村局带着西城乡骨干人员来到山东临沂,学习当地先进的发展经验,回来后又仔细研究省市相关政策,结合该乡实际,最终决定以大村带动小村的方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乡党委牵头组建“西城土地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集约化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为更好统筹各类资源、规范土地托管模式,西城乡用争取到的25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置了9台农业机械,在联合社内实现资源共享,并承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西城乡武装部部长闫乾隆表示,所有托管土地都实行统一选种、播种、灌溉、农资、管理、收割、收购的“七统一”管理模式,由中化农业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不仅生产成本较零散地块降低11%以上,还进一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初步测算,今年夏收期间,联合社净收益能达到91.2万元。
在不与民争利的前提下,西城乡向土地要效益,有效盘活了耕地资源,村集体收入实现跃升。据统计,2021年至今,实行全环节土地托管的9个村集体净收入累计增加400万元。
扩大托管面积,预计今年将实现12个村全覆盖;延伸产业链条,投资建设集农民培训、农耕展示、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拓展模式理念,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发展新型订单农业……全域托管的现代化农业蓝图已经绘就,一幅有“智”也有“质”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西城乡的田间沃野徐徐铺展。
2
托管“一块地” 村民享红利
“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中化托管”这一模式,给定州市西城乡的村民和集体经济带来了哪些变化?
近年来,该乡9个村6000亩土地实现统一托管,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而大定村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村子之一。
“年轻人出去工作,留在村里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种地积极性都不高。”大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占杰告诉记者,自2021年开始,村党组织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整合335户入股农民的土地1200亩,集约化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集体和农户的双丰收。
“现在村民签了托管合同变身为‘股民’,不愁管也不愁销,每年不光有每亩地800元的保底收益,还有二次分红。”刘占杰说。
村民许庆芳将自家4亩多地托管到村里的合作社后,不仅每年可以领一份股金、一份分红,还腾出手当起了环卫工,可以说是“一块土地三重收益”。
像许庆芳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全乡纳入土地托管的1200余户农户,不仅土地亩均净收益稳定在1500元/年左右,还有1500人选择外出务工或“家门口”就业,家庭年收入又能增加4到10万元。
2021年至今,西城乡实行土地托管的9个村集体净收入累计增加400万元,东赵庄、大定、南疃3个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突破100万元,解家庄、胡阜才两个基础较差的村,仅用一年时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就从2022年的5万元跃升至近20万元。
村集体有了“活钱”,该怎么用?各村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大力投入村内公益事项建设,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彩。
大定村每年春节前都会从集体利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米、面、油等用于入社农户的春节福利,并将福利扩大到环卫工人、特困户、脱贫户等群体。
东赵庄村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内道路,进行8000余平方米的路面硬化,清理路边垃圾杂物,有效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在路肩培护的基础上,种植月季、水蜡等1万余株进行道路绿化,做到绿化美观、整齐划一。新增小广场、小花园3个,并准备新建幸福互助院和儿童之家,服务“一老一小”。
南疃村“两委”干部持续推进婚丧事改革,积极探索惠民新举措。今年年初,由村集体出资1万多元,购置了六连拱门、车花、路引、吉象等婚庆用品,由村内红白理事会统一管理,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村里的文艺表演队还能免费进行表演。一场婚礼下来,至少可以为村民节省2000元。
如今,南疃村文明新风迎面而来,村民们养成了有红事、白事找红白理事会的习惯,形成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以前,白事要办三天,摆三天席,现在白事基本一天办完,不摆席,午餐以‘大锅菜+馒头’为主,大大减少了铺张浪费。”南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立强说。
2021年至今,西城乡各村累计出资85万余元,硬化道路近1万平方米、建设“小三园”8个、扩建幸福互助院3个,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一老一小”关爱慰问等活动,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个、和美乡村1个、卫生乡村3个,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全乡信访件及网上留言工单较2021年同期减少30%以上。
以前,受制于集体经济薄弱,各项工作开展处处受限,无法满足村庄发展的需求。如今,这已不再是当地推动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
3
巧算“三笔账” 增收底气足
6000亩土地全程托管,入社农户实现“一块土地三重收益”,三年时间9个村集体累计增收400万元……这些数据和成果,无不展示出定州市西城乡创新推广“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中化托管服务”模式方法可行、成效显著。
为什么偏偏在这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可圈可点?
西城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东赵庄、大定、南疃等12个村,常住人口不及户籍人口的一半,耕地资源3.4万亩。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和“空心村”等问题制约着西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正是这些“先天不足”,逼着他们探索出了土地托管新模式,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西城乡党委敏锐察觉到党建引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具感召力、引领力和生命力,是开展土地托管、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载体。2021年至今,西城乡三任党委书记先后亲自挂帅、多方协调,带头招引央企落地、争取政策支持、外出学习考察、推动土地流转,真正做到了目标明确、信心坚定、久久为功。
在村“两委”换届中,该乡将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才纳入“两委”干部队伍,又结合各村“两委”班子特点,选定5个村作为首批试点,为示范探索土地托管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使土地托管工作开好头,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广泛发动亲友入社,从而带动其他农户托管土地。采取包地到人的“网格化”机制,各村“两委”成员统筹考虑群众意愿,一户一策扩大土地托管面积,讲政策、讲收益、讲福利,打消农户“离地即失地”的顾虑。
大定村“两委”干部自掏腰包,筹措资金40万元,作为合作社启动资金,提前发放保底收益,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并通过调整地块,同时满足农户自持土地和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的需要,仅1个月就流转土地600余亩。东赵庄村充分发动党员干部、本地乡贤和“五老”群体,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先托管土地,再兑付收益,也取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村级合作社让群众利益与集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水涨船高”。5个村先行先试,首年就实现了村集体、农户双增收,农户亩均收益达1700元,村集体亩均收益达到400元以上。
这也让农户尝到了甜头。大家对土地托管的看法从“拿我的地挣钱”变为“帮我种地挣钱”,农户认可程度大幅提升,纷纷主动要求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
“技”高一筹绘“丰”景。在中化现代农业定州技术服务中心展示厅里,展示着农作物各阶段管理的技术要点,显示屏上,托管土地的耕种、管理情况一目了然。
西城乡与中化现代农业的深度合作,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因素之一。后者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实施以“良种+良法+数字化”为核心的全程种植解决方案,通过数字植保、数字水肥、精准气象、应用遥感等国内领先技术,为农作物增产提质提供专业化建议。
“我们的MAP平台根据气象、品种、病虫历史发生规律等信息,建立病虫预警模型,实时滚动提供未来15天病虫发生风险,给合作社提供针对性建议,早做预防。”中化现代农业定州技术服务中心经理王亚飞介绍说。
全环节土地托管的成功,西城乡可以说是巧算了“三笔账”。
省心省力的成本账。所有托管土地都实行统一选种、播种、灌溉、农资、管理、收割、收购的“七统一”管理模式,农资由托管机构统一低价供应,农机耕种管收实现整方作业,生产成本较零散地块降低11%以上。同时,农户可以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灵活就业,额外增加收入。
绿色高效的增收账。西城乡推行旱作雨养种植,中化农业在托管生产过程中,深入贯彻生态绿色农业理念,大力推广节水抗病虫品种、免耕直播技术和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减量增效技术,年产量提升约15%,亩均综合效益每年增收140元以上。
集零为整的面积账。全环节土地托管打破了原有的耕地边界,土地细碎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田间小路和地垄经过简单整治后成为良田,每百亩土地可增加有效耕种面积5亩左右。
西城乡探索出一条以托管促增收、以增收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不仅解决了“地谁来种,该怎么种”“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的难题,而且对促进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