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阳原县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

盐碱地“净菜”跻身京城“菜篮子”

阳原县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广介绍盐碱地上种植的蔬菜。 本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本报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

“北京客户的订单来了,需要100公斤菜花。”近日,张家口市阳原县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到了来自北京一餐饮公司发来的订单,早早为其准备第二天所需的鲜切净菜。

接到调运订单后,阳原县要家庄乡现代农业园区温室大棚的菜农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加快动作,娴熟地将菜花连根拔起,去除泥土和多余的菜叶,将菜花整齐地放进身旁的菜筐。

“你能看出这里种的蔬菜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吗?”阳原县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广向记者提问。

记者顺着王宏广指引的方向,蹲下来瞧去,赫然发现土壤表面竟浅浅覆盖着一层白色盐渍。一棵菜如何在盐碱地里生长,又是如何不带一点泥土走上了北京的餐桌?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要家庄乡圪塔头村,这里挨着桑干河,周围有大面积荒草地,以前这里的地都是白的。”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王宏广告诉记者,“白茫茫一片”是昔日圪塔头村盐碱地的真实写照。

有着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王宏广,一直想利用家乡闲置盐碱地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家致富,去年他承包了这片700多亩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开始了综合治理。

“我们对园区内土壤和水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省、市农业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盐碱地的综合改良方案。”王宏广说,通过掺入沃土,在有机肥中加入耐盐碱的发酵菌剂,“以地适种”快速实现盐碱地地力提升。

盐碱地的改良解决了土的问题,种的问题同样需要解决。为了找到适合盐碱地种植的蔬菜,王宏广进行大规模种植试验。“最开始,我们试验了西红柿、辣椒、青菜近20多种不同品种的蔬菜,但是成活率并不高。”

不甘气馁的王宏广又在盐碱地上抬高地基,利用搭建起的多个智能化蔬菜大棚,在棚内提供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光、水、气、肥等环境,通过微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技术手段,再次进行种植试验,最终找到合适的蔬菜品种,并进行大规模种植。

王宏广介绍,目前大棚里的土壤基本满足了浅根系作物的生长土壤要求,种植的小西红柿、生菜、菜花等多个品种,长势旺盛。

在盐碱地上种出蔬菜只是王宏广发展果蔬产业的“开胃菜”,真正的“大餐”是培育出的优质果蔬经过消毒、清洗、切刀、沥水、风干、包装后成为一袋袋包装精致的鲜切净菜,运往京津地区,实现“净菜”进京之旅。

在盐碱地蔬菜大棚不远处,有一栋崭新的果蔬分拣加工车间。车间内,传送带上的芹菜,经过去根、挑拣、清洗,最后从机器的尽头“吐出”。洗干净的芹菜再经过切分、沥水、真空包装等工序后,进入冷链运输环节发送至北京,当天傍晚就能到达首都百姓的餐桌。

“这是我们10万级负压洁净包装车间,相当于手术室级别的干净,就是保障咱们的产品绿色、安全。”王宏广说,从田间到舌尖,时蔬的选取必须要足够新鲜,为了保证所收蔬菜的“绿色有机”,他们每批菜都会进行农药残留测试,只有符合标准的蔬菜才会被收购。除了自产的蔬菜外,他们还与周边蔬菜种植大户保持着长期合作,保障日常需求。

近年来,阳原县通过种植葵花、张杂谷等作物,并采取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耕层结构,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尤其是去年,在要家庄乡圪塔头村实施设施蔬菜种植推动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新建日光温室18亩,采取客土置换、挖排碱沟、大水压碱等方式试种叶菜,亩产量与非盐碱地相当,全年可种植7茬,亩均纯利润达到2至3万元,打造了包括日光温室、净菜加工、冷链仓储全产业链发展的综合农业产业示范典型。

“我们紧紧围绕向盐碱地‘要金子’的发展思路,整合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两年多的试点经验,选取最适合我县盐碱地品种以及最有效的治理模式进行推广,让盐碱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张家口市阳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闫锐说。

“张家口离北京、天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双订单模式,现在我们日均销量15吨,年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净菜’是一片‘蓝海’,明年公司的目标是突破1亿元。”望着眼前一条条“净菜”加工生产线,王宏广立下了“小目标”。

2024-07-16 阳原县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2985.html 1 盐碱地“净菜”跻身京城“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