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弓幸民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如何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在河北,“科技成果超市”跑出创新驱动“加速度”。
协同创新
京津成果在河北加速转化
不卖瓜果卖成果,货架上全是“黑科技”,这样的超市你见过吗?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的河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超市”。在现场,AI虚拟眼镜试戴系统、又酷又萌的特种机器人、运用“北斗+5G”的智能穿戴设备……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科技成果超市”展示了来自河北工业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三个领域近百项科技成果,搭建起一座连接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桥梁。
“我们利用太赫兹对部分不透明材料呈高透性的特点,与鹿泉区的一家企业合作,针对特殊装备涂层缺陷的检测等问题,成立了京津冀三地的创新团队。”河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河创院”)院长安海龙介绍,该项目由北京市政府和石家庄市政府出资,由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科慧远公司组成技术团队,对石家庄这家企业的生产需求联合攻关和研发。
目前,京津冀三地正在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实施。而这也成为河创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案例。
安海龙介绍,河创院的成立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工业大学充分发挥“隶属河北、地处天津、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辟科研成果转化“快车道”,成为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赋能的有力举措。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创院先后组织由8位国家级人才领军的36个创新团队入驻。目前,该研究院已与32家驻石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依托“科技成果超市”在津冀区域各县市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超市服务网络节点与科技服务中心,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的“河北工大模式”,先后走访对接津冀区域企业1000余家,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1700多项。
双向奔赴
精准对接成果落地渠道
在“科技成果超市”演示区域,研发人员正在对一款3D眼镜试戴软件进行测试。测试者坐在3台高清相机前,相机随即对其面部138个识别点位进行识别,仅需数秒,便可在电脑上生成一张三维立体的头像。“我们甚至还加入了美颜。”软件设计人之一的牛同学介绍,这款软件主要为了解决线上、线下眼镜选款问题,这是他们与河北阿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合作项目。
“真没想到,短短3个月,河北工业大学的师生就解决了我们企业困扰已久的难题。”在谈到与河北工业大学“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成果时,河北阿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凯很是感慨。
2024年1月,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7名大四本科生接到了来自河北阿凯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订单任务”——开发一套无人眼镜店AI自助服务系统。
该项目要求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技术应用,项目产品利用AI技术实现人脸关键点检测和三维人脸重建技术,模拟线下眼镜试戴体验,使得虚拟试戴效果逼真且具有个性化,提升线上购物的便捷性和体验感。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学生们克服了从大学教室到企业实验室、从课本理论知识到企业实际项目应用造成的各类不适“综合征”,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从图像识别的算法优化到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的具体技术,不仅完成了“便捷实用”的毕业作品,相关研究成果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精准对接、双向奔赴,河北工业大学还发布首批企业揭榜挂帅项目172项。“揭榜”后,学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研学攻关,既能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又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要想做好服务,我们首先要找准‘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安海龙说,“我们河创院可以说是学校与石家庄市人民政府、鹿泉区人民政府精准对接的成果。”
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驻冀高校参与石家庄市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石家庄市每年安排250万元经费,在各县(市、区)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超市”,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和引入驻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促进成果在石家庄市转化落地。
深度融合
组队建群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继河创院之后,河北工业大学还与唐山、沧州等地方政府共建机器人、绿色化工等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选派科研团队常驻,将“科技成果超市”开到基层一线,为当地企业提供产业转型支撑。
在廊坊市安次区河北工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院”)的“科技成果超市”,智能院副院长焦晓刚介绍:“这几种产品都是通过我们牵线搭桥,由河北工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和入驻智能院的企业合作研发的新产品。其他产品也都是来自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安次区规上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该校聚焦河北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80余个产业集群,将其作为服务我省经济的主阵地,以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为载体,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依托,紧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先后走访全省40多个市县、深入500多家企业开展蹲点式调研,梳理汇总企业技术需求890余项,为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个性化、定制化贴身服务,签订技术合同164项,累计合同金额7435.9万元,助力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百县、访千企、解万难,河北工业大学以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覆盖各县(市、区)的技术转移分中心为支点,累计选派157名科技特派员、5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2个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涵盖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搭建“点线面结合、校企县联动”的县域特色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持,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乐器制造是武强县的传统产业。在武强县“科技成果超市服务网络节点”,科技特派团针对全县产业集群现有管乐器制造工艺落后亟需产业升级等现状,提出精准制造“数据—工艺”一体化技术,实现高品质管乐器精准制造,帮助企业解决创新发展难题。
“为健全技术转移‘神经’网络,开创校地合作新局面,该校完成‘河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超市’3.0版重装升级,已储备科技成果2035项、专家人才376位、专利信息30139项。”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红实说。学校以引育科技资源和助力实体经济为重点,与三河、玉田等40余个县(市、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科技成果超市服务网点;与秦皇岛卢龙县、石家庄新乐市、张家口张北县等9个县级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聚焦县域特色重点产业,组织相关学科和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重点技术攻关,破解新技术向现实生产转变“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的问题。
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交投、建投等相关单位支持下,各方力量有机结合,共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校企合作研发推动我省行业和龙头企业技术革新。
在协同创新上见成效,在融通产学研上下功夫,在完善科技服务上着笔墨。持续增强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河北正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