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高敬 黄韬铭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改革发力,以攻坚之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出台,构筑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持续发力——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从“坚决”到“深入”,坚持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为蓝天常在,从2013年开始,三个“大气十条”文件接续出台,打出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的“组合拳”——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累计下达2000多亿元;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实施,我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

为碧水长流,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管理保护难题,河湖状况逐步好转。

为家园更美,各地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国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一项项改革举措,汇聚起持续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天更蓝,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水更清,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土更净,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染祖国山川大地。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制度护航,以共生之道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部署。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5年陆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2021年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如今我国已出台空间布局方案,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守护绿水青山,改革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此后又把“草”这一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其中。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说。

保护生态环境,要抓住“统筹”二字。“统筹”指明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发力方向。一系列统筹谋划生态保护修复的改革举措,正在重塑人与自然的边界。

我国全面划定“三区三线”,逐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快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

我国还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守护绿水青山,坚持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党中央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

近年来,一系列制度举措有力护航,我国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给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转型发展,以方式之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以改革之力,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近年来,各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林业碳票交易、排污权交易等。

在甘肃,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护员;在湖南,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在浙江,乡村游、生态游让百姓更富、生态更美……我国正在走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如今,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美丽中国,渐行渐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2024-07-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1570.html 1 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