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开始主动将目光投向时令经济,瞄准“季节”这一关键词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开发具有季节特色的专属产品,传统的季节性消费在时令经济的带动下呈现出快速提质扩容的发展趋势
四季流转,忽而半夏,人间有味是清欢。随着气温逐渐攀升,清凉解暑的美食成为了人们的最爱。人们在夏日的“限定美食”中感受清凉和美味,也感受着生活的炙热与美好。在湖北宜昌,当地有一道非常流行的夏日消暑美食——“凉虾”。虽然名字当中带虾,它和虾可没什么关系,而是一道由大米制成的特色甜品。糖浆做海、玉条轻潜、糯香润齿、甘液沁脾这是“凉虾”的味道,也是宜昌人记忆里的夏天味道。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凉虾”越来越受到宜昌市民的青睐。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的“凉虾”店铺火爆起来,消费者络绎不绝。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尔滨”爆火出圈引燃冬日经济,到各地竞相点燃春日经济,再到扑面而来的避暑季和紧随其后的金秋季;从香气四溢的时令菜品,到熙熙攘攘的赏花打卡地,再到清明的艾草花环、七夕的织布机等五花八门的商品……在品茗尝鲜、骑行露营、旅游购物等需求带动下,再度激发消费新活力,“时令经济”热力十足。
“限定”上新
时令消费品形形色色
“我在网上看到这款带表情包的五彩手绳,造型很萌,9.9元两根,就买了几根,送给孩子们佩戴,取吉祥安康之意。”网友“香米”表示,她看到这款手绳已经卖出1597件。
端午节前夕,在各类电商平台了解到,不少节日相关商品受到了网友追捧,端午祈福门饰、中药香囊等,销量都很可观,一家店铺出售的端午节香囊DIY材料显示已售2万+。外卖平台数据显示,端午前一周,传统习俗中寓意着“辟邪安康”的节令商品销售增长迅速,其中五彩绳销量同比2023年增长196%,艾草增长119%。
位于北京东四北大街的北京稻香村零号店内正中,搭起了绿色的“端午安康”门楼。店门口的右手边是粽子专区,不仅有各种口味的预包装粽子,还有现煮粽子和粽叶、糯米、蜜枣等DIY粽子的材料。在糕点柜台里,工作人员正在为消费者装礼盒,吉康饼、平安饼、萌棕酥等端午时令糕点成为礼盒中的标配。
不仅是端午节,近年来各个传统的时令佳节,都会有不同的“限定”上新时令商品热销。比如,清明节的青团已逐渐成为几乎可以与端午粽子比肩的时令食品。不仅线上线下渠道成品热销,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自制青团教程”也成了热销商品,并由此带动艾草粉、红小豆、青团粉、白砂糖等相关商品销量大幅增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开始主动将目光投向时令经济,瞄准“季节”这一关键词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开发具有季节特色的专属产品,在季节消费场景上持续推陈出新,传统的季节性消费在时令经济的带动下呈现出快速提质扩容的发展趋势。
以吃春菜为例,今年立春以来,食客们“咬春”尝鲜的热情格外高涨。不少消费者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以前没见过的春菜“新面孔”,线上线下春菜销售品种明显增加,一些生鲜零售商还趁机推出了春菜预制菜、半成品,帮助消费者直接解决“小众春菜怎么吃”的难题。便宜坊集团旗下的老字号品牌纷纷推出了春季时令菜品,让百姓餐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便宜坊的“豆花青菜钵”选用新鲜的青菜和嫩滑的豆花,搭配清爽的汤汁;功德林的“蚝菇芦笋”用新鲜的芦笋和蚝菇打造鲜嫩口感;御膳的“椒油松枝”则选用春季特有的松枝搭配椒油和调料,让消费者回味无穷;都一处的“荠菜烧麦”选用新鲜的荠菜和猪肉,经过精细的制作工艺美味可口。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传统餐饮外,新茶饮品牌也纷纷推出“季节限定”。例如喜茶推出时令新品春光(四季春)和小奶茉(白茉香),瑞幸咖啡则推出碧螺知春拿铁、小白梨拿铁、茉莉花香拿铁等。对于果茶而言,常规水果已经无法满足它们对创新的需求,这也让油柑、桑葚、杨梅等水果成为菜单上的新主角。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院院长马旗戟认为,时令消费之所以兴起,是消费品种创新开发的结果,迎合了人们生活精细精致化的需求,顺应了生活审美趣味日益提升的趋势。时令消费又得益于现实中的消费平替效应,在消费者更加理性的当下,时令消费产品具有的小、精、巧特性,恰好与消费现阶段人们希望通过有限支出获得悦己情绪消费的需求相符合。“时令消费会成为大国潮下的一种特色,在时尚、礼品、服饰、家居、生活等市场中获得认同,这样的创意品牌和产品也会越来越多。”马旗戟说。
沉浸体验
文旅游成关键词
“时令经济”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传统年货到新颖文创,从线下活动到线上互动,“时令经济”以多种形式绽放出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旅市场的繁荣。
5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统筹推进“2024消费促进年”,围绕传统节日期间餐饮、购物、文娱旅游等消费热点,指导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端午系列活动,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其中,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突出节庆时令消费。各地结合端午传统习俗和季节特色,打造“新中式”消费热点。多地举办粽子文化节、龙舟民俗赛、古风市集、非遗展示、汉服体验等活动。
同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端午假期,不仅景区门票、酒店、车票预订量大幅增长,各类深度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 “新中式”旅行更受到年轻用户关注,其中包括历史博物馆参观、龙舟观赛体验、非遗文化体验、历史文化景区打卡、汉服妆造体验等。端午假期各地历史博物馆的2至4小时精讲小团和研学团咨询热度同比上涨超过2倍。苏州、北京的传统戏曲文化,福建的采茶文化,湖南、云南等省市的非遗扎染文化,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非遗文化体验。
在“龙舟文化”浓厚的广东,佛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叠滘赛龙舟”,成为今年端午假期的热门“民俗小城”。美团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当地文旅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80%,广州、深圳、东莞等广东省内城市出行热度最高。
“真是羡慕现在的孩子们,不仅有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假期,而且还能在如此深厚的时令文化中沉浸学习。”80后消费者孙先生表示,以前有种说法是,中国的节日就是吃,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吃完了,一个节就过完了。现在时令消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以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每一个时令节气深厚的文化底蕴。
消费者万女士表示,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体会时令文化的魅力。“比如正月十五要带孩子去看花灯,猜灯谜;清明节要去踏青,还要和孩子一起做青团;端午节的彩绳是一定要给孩子戴上的。”
“时令经济”的繁荣,既得益于季节性需求的快速释放,也离不开文旅供给的深厚积累。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的火爆,从甘肃天水的“出圈”到北京发布“九大花事”多条主题游线路,从浙江桐乡第八届“清明轧蚕花”民俗会敲蚕花鼓、献三牲、诵祭文等活动,到济南2024年花朝节,国风、汉服、传统市集等活动,再到成都青白江凤凰湖樱花季,美食、花市、潮玩、文创等精彩纷呈,充分显示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融合焕新的多元消费场景、精心打造的多样化高品质产品,持续点燃文旅消费热情,带动人气旺起来、市场热起来、消费火起来,让文旅市场春潮涌动,有力地推动了“时令经济”的强力升温。
品质把控
提升“时令”融入感
“虽然对于时令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偏高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是如果粗制滥造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北京消费者张女士表示,她比较喜欢购买应节或应季的商品,比如春节前购买各种窗花、挂饰,端午节购买各种祈福的饰品等,但她发现,有些商品在网页上看着挺漂亮,送到后才发现做工非常粗糙,实物颜色也和页面颜色差距很大。
“由于仿制容易、制造简单、渠道繁杂、维权成本高,时令创意产品很容易出现同质化和低质化的问题。”马旗戟表示,在价格高度透明的网络市场,低价且低质的产品,对时令商品的创意者和原创品牌形成威胁和挑战,最终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对于原创精美的时令商品,可考虑采取一定的保护和激励措施,比如达到一定消费额度的境外消费者可以在免税店获赠这类小礼品。在推动传统文化输出的同时,也保护了文化创意商品。”马旗戟说。
在陕西西安沉浸式街区,游客“变装古人游长安”;在广西阳朔,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的攀岩节让运动休闲融入山水观光……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四季各有各的特色。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式看景点,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吃吃吃、玩玩玩,多元化、精细化需求愈发强烈,旅行更有文化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认为,作为一个时间状态,时令其实与很多地域相关。不同的地域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时令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及时令特色商品,因此,各地应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时令消费和原产地商品,从而提升时令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此外,针对时令消费打造相应的音乐季、艺术节等活动,并推出相关衍生商品,从而促进时令假期期间的集中消费。
网络时代,一口美食、一条老街、一个广场,都可能成为某个城市出圈的理由,但想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必须用诚意和服务打动游客。各地要深化文旅体融合,盘活资源,在深挖文化底蕴上下功夫,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根据本地实际,在消费场景营造、文旅产品供给、城市形象塑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等方面发力,提升“时令经济”的融入感,才能真正变“春日经济”为“四季经济”,持续焕发“时令经济”的生机活力,把“泼天富贵”变为“涓涓留量”,实现全年消费市场的持续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