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要闻

灌区输水抗旱 夏播玉米“解渴”

石津灌区事务中心王家井管理处处长李锋(左)在二官庄村指导村民抗旱灌溉。记者 吴新光 摄

□本报记者 吴新光 石鹏飞 通讯员 任树春 叶坦

6月21日上午,骄阳似火,深州市王家井镇二官庄村村民韩同柱,在自家麦茬地里扒拉开土坷垃,刨了四指深,土壤仍是干的,“今年太旱了,墒情不好,如果刨两指深土壤是湿的,那夏播玉米就不用浇水了。”

今年麦收过后,天气持续高温干热,我省中南部地区迟迟没有降雨,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眼看玉米出不了苗,农民心里非常焦急。

“6月10日开始收麦,13日收完。农时不等人,麦收之后得马上播种玉米,可天旱得够呛,把人们急坏了。”韩同柱说,浇地成为村民们的头等大事,可村里机井少,地下水少,需要排队,根本就不够用。

作为石津灌区的受益地区,二官庄村村干部以及村里专业管水人员马上向石津灌区事务中心王家井管理处上报全村灌溉需求。

省水务中心石津灌区事务中心王家井管理处处长李锋告诉记者,了解到当地急需农灌水,他们积极向上级争取用水指标。6月15日,灌区上游开始增加水量,6月17日,农灌水就送到了王家井管理处辖区的田间地头,开始放水浇地。借助地势,渠水沿着石津灌区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从斗渠引水到村民的农田。

走进二官庄村的麦茬地,记者看到,一条长长的村斗渠将农田串联起来,渠道里的水沿着引水装置,持续不断地流入农田。

看看汩汩的渠水流进自家玉米地里,韩同柱心里乐开了花,“我自家有十来亩地,又流转了村民的100多亩地。我与相邻地块的村民共用一个渠口,3天浇了80亩地,再浇两天就全部浇完了。”

说话的空当,天阴沉下来,飘落下来几颗雨点。“已经一个月没有下过雨了,雨太小了,起不到啥作用。”韩同柱说。

“解渴”的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石津灌区事务中心供水处处长骆连强介绍说,他们安排基层人员,走到田间进行墒情测定、用水需求调查,制定了高效的调水方案。石津灌区自6月初开始抗旱灌溉,计划引水4000万立方米,用于缓解衡水、辛集15万亩未播种、未出苗农田旱情,夯实秋粮丰收的基础。

王家井管理处吴山庄灌溉站站长李科说,“我们这个灌溉站覆盖西李秋、吴山庄、二官庄等5个村,放水后,需要灌溉的村专业管水人员需要提前报用水计划。我们和村里管水人员每天进行沟通,双方同时测水计量,测水后都需要签字。”

在李科看来,相比春灌,夏灌管理难度大、需要的人手也多。村里所有地块都需要春灌,可是夏灌地块却非常繁杂,有的村民地块不浇,有的村民需要浇地,地块如同犬牙交错,非常不便于管理。6月17日开始引渠水灌溉,截至6月21日,辖内几个村已浇3000多亩地,计划灌溉10天时间。

尽管渠水灌溉管理起来不便,韩同柱打起了小算盘,“渠水灌溉浇得透,玉米苗出得好。用渠水灌溉一亩地的费用是七八十块钱,用井水浇地加上人工的费用一亩地得100多块钱,还是渠水灌溉省钱。”

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根据旱情、水源条件和水利设施供水能力,合理调配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今年以来,全省大中型灌区供水1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超738万亩;引黄调水6.03亿立方米,为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地提供灌溉水源。

2024-06-2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1103.html 1 灌区输水抗旱 夏播玉米“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