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青 张文静 文静
县域旅游强势崛起,县域消费不断扩容,县域市场成为消费“新蓝海”,县域经济成为经济新亮点……“县域”二字火了,成了高频出现的网络热词。
县域人口占比过半、县域消费“多点开花”“千亿大县”不断扩容,从“城尾乡头”的县城,到宽广深厚的农村,我国已进入县域发展全面转型时期。流量之外、火爆之后,破除树高墙、围小院的设限思维,一盘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县域”热背后,进行更多的冷思考。
“县域”火出了圈,我们拍手叫好,但还有一种“限域”,却让人心头添堵。某些旅游景区名声在外,许多人千里迢迢赶来想要一睹芳容,却发现景区竖起重重高墙,一种“不交钱进景区就别想看到风景”的架式,让网友频频吐槽。
有些景区停车场设置不合理,开车不让进、步行又太远,逼着游客乘坐景区提供的摆渡车,三五公里路收费十几元。网友吐槽,这样的距离设置和收费数目,更像是“宰你没商量”的一锤子买卖。
还有网友抱怨,曾经在某个景区被“挤爆”,就想去附近的另一个景点,却被告知两个景点之间是“断头路”,因为绕路太多没有车愿意去。相邻的景区之间,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至于在其他消费领域的“限域”,也是时有耳闻。比如,你生产的商品不能在我的地盘上销售,我制定的标准不能在你的县域内通行,我这边早已是柏油路、你那边还是坑坑洼洼的沙土路……
景区筑墙,遮住了景色,也挡住了游客对当地的热情;县域之间的“断头路”、投资政策的“玻璃墙”,貌似省了钱省了心,但挡住了货物的流通,也挡住了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限域”的栅栏不除,最后拦住的还是“县域”前进的脚步,吃亏的还是“县域”自己。
“小地方”旅游出圈,“小县城”消费升级,让人刮目相看的县域经济,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补齐相关短板,就不能“九龙治水”,更不能“自扫门前雪”。需要打开视野,着眼全产业链服务,全区域配置资源,打破流通藩篱,取消地域限制,才能盘活整个县域经济。
不论是淄博、天水,还是哈尔滨、阿勒泰,“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部门、全社会协同联动,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今天,新消费正处于“县”在进行时,县域经济活力四射。
下沉的县域市场“被看见”,只是激活消费场景的第一步,必须以配套下沉护航消费升级。摒弃设限思维,让景区开放起来,让县区联通起来,县域之间加强联动、共享资源,县域经济才能激发更旺盛活力,焕发更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