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田书睿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构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智慧化开展野生鸟类调查监测,启用AI声纹监测系统“闻声辨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控,为湿地装上智慧之眼,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等信息并进行监测分析
南大港湿地是河北省滨海湿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节点和停歇地,分布鸟类269种,素有“黑翅长脚鹬之乡”之称,在国际水鸟保护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
“闻声辨鸟”智能算法对于新发现或罕见鸟类的记录具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AI声纹监测系统已支持识别1569种鸟类,现已收集超过15万条声纹记录。
为啥要启用AI声纹监测系统“闻声辨鸟”?
“现在鸟类种类、数量太多了,有记录的迁徙鸟类数量从2022年的2万只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0万只。”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孟召蕾介绍,面对数量繁多的鸟类,该管理处启用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进行监测和保护。AI影像与AI声纹识别技术,让鸟类每一次翅膀的拍动都被精准记录,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入智能化时代。
为啥现在鸟类种类、数量这么多?“随着区域内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候鸟的种类数量随之增多。”南大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解释道。
本应是“鸟类天堂”的南大港湿地,几年前,渔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养殖池塘侵占了大片自然湿地,围塘养殖导致这里的生态被破坏。北部养殖池塘连片围垦养殖导致水道堵塞、水质恶化,原有湿地面积萎缩,水鸟觅食栖息地退化。
针对这一情况,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果断提出修复建议,因地制宜推动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海洋地质(滨海湿地)专业首席工程师李佳骏介绍,他们将地质科学、生态科学与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有机结合,创新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生态修复措施,形成了适用于南大港湿地的“退养还湿、清淤拆堤、生境岛营造、灌丛隔离带构建”的湿地综合修复模式。
2019年12月,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展开。通过退养还湿、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清理围堤长度4.54千米,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将养殖池塘恢复成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创造有利条件。
2023年,开展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千米,3000公顷湿地生境焕然一新。总面积3200公顷的生态修复目标将于2024年年底达成。
南大港湿地展现出生态修复成效。在修复后的2021年,仅修复区就观测到鸟类10360只,鸟类数量较修复前同期提升了109%,2022年候鸟迁徙期间观测到鸟类数量2万余只,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东方白鹳、白枕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种——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珍稀程度均有明显提升。
2024年2月南大港湿地首次发现赤嘴潜鸭,2024年5月南大港湿地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棉凫,鸟类品种由原来的268种增至270种。2024年5月,南大港湿地上演候鸟繁育盛况,目前已有苍鹭、须浮鸥、灰雁、骨顶鸡等十几种鸟类在南大港湿地成功孵化出近1000只雏鸟。这是南大港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最直接、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