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逐步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据测算,到2035年,这一规模有望达到约30万亿元。
京津冀三地老年人口合计2458.8万,形成了总额约1.1万亿元的可支配收入。随着老年群体的代际更替,独生子女父母群体开始进入老年期。这部分老人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消费观念与以往老年人有很大不同,并且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医疗、康复、长期照护等刚性消费需求明显。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京津冀地区独生子女父母基数较大,银发经济孕育着新机遇,发展潜力巨大。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前后,都选择通过发展银发经济,将人口老龄化结构势能转换为内需消费动能。
我国银发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说,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郑远长认为,银发经济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发展潜力巨大。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纯市场化的产业经济,是兼具福利属性和市场属性的特殊产业,因此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
郑远长分析说,银发经济既有传统的产业形态,如养老服务业,又有新兴产业的内容,如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目前,我们发展银发经济总体上经验不足,发展银发经济产业,要兼顾其福利属性和市场属性。要抓住重点任务,包括建立有利于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引导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重视社会资本的投入回报,在制度设计上使其能有利可图,但想赚快钱、赚大钱的不要进入,要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良性生态;鼓励经营主体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