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麦穗初齐稚子娇(报告文学)

张卫军在试验田里观察旱碱麦长势情况。本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商棠 郑世繁

谷雨,雨生百谷,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立夏,万物繁茂,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4月26日,谷雨已过,立夏不远。

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1000多亩新品种试验田里,旱碱麦恰是“麦穗初齐稚子娇”,青翠的叶子和劲硕的茎秆随风摇摆。刚刚抽齐的麦穗晶莹碧透,探头探脑地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恰如稚子般娇憨可爱,充满希望。

“一粒好种子,增产超亿斤”

秋种一粒籽,夏收万颗种。

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被称为旱碱麦种子“硅谷”。

在编号为23327501D的新品种示范区里,几十亩试验品种长势喜人,抽穗不久的麦粒随风而长。

望着如自家孩子的麦苗,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农科所所长张卫军,细心地察看麦子的长势。

“明天我们就对捷麦19进行去雄作业,然后取藁2018的雄蕊,进行人工授粉,通过杂交培育更加优质的新品种。”张卫军说,“这一片试验田120亩,目标是改良捷麦19和捷麦20这两个旱碱麦品种。这里共做了500对试验,分为产量、耐碱、耐盐等几十个试验品系。这500对试验品系,就像是给原来的种子分别找了500个对象,希望它们结合后生产出更加优秀的后代。”

一粒旱碱麦种子,30年孜孜探求。

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张卫军,对这片盐碱地的贫瘠低产印象深刻。少年张卫军时常被父母打发到大碱洼里采野菜填肚子,他想,这遍地的野菜如果都变成麦子多好。他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农业,让这片盐碱地上长出更多的粮食。

1988年,张卫军农校毕业,被分配到中捷友谊农场农科所工作,从事旱碱麦育种工作。

1956年8月组建的中捷友谊农场,唤醒了渤海之滨的千古盐碱荒滩。

“高筑埝、深排碱、细平地、增肥源”,农场技术人员经过几十年的物理改良,含盐量大幅下降;又创新种植绿肥田菁、秸秆还田、开沟等雨、合理密植等改土养地新技术,使斑秃的盐碱地有了生机和活力。之后,他们把重心放在引进、选育、繁育抗旱耐碱农作物品种,开始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1992年,农科所培育出旱碱麦新品种冀麦32已经在黄骅农村推广种植,旱碱麦亩均产量从原来的几十斤一下子提高到300斤。

冀麦32虽然耐寒、耐旱、耐盐碱,但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个头太高,平均超过了1米,容易倒伏,严重影响产量。

张卫军和同事们开始苦苦寻找冀麦32中的“矮个子”变异株。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海捞针式的找寻,他们最终获得500个变异株单穗。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比较、试验,2015年,捷麦19通过审定。捷麦19株高降低了10厘米至15厘米,秸秆更加粗壮,扎根的本领也更好,根系深度比普通小麦增加了0.3米至0.5米。

“目前,捷麦19已经推广到沧州、山东、天津和新疆等地,推广面积在百万亩以上,每年亩可增产100多斤,保守估计每年增产1亿斤以上。”张卫军说。

培育一个新品种,要付出多少艰辛?

“育种工作,一是枯燥,二是漫长,三是成功率低。一个新品种要经历几代、十几代繁育才能稳定下来。”张卫军说,“10月份播种之后,要察看出苗情况,盐碱地含盐量不同,出苗时间不同。出苗后要数茎数;越冬前要数茎数,察看生长情况;越冬停止生长时要数茎数;返青时还要数,计算越冬率。数茎数一数就是一天,越冬前数茎数的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手都要冻僵了。一般播种时亩苗茎数是22万,越冬前是80万,返青后达到120万,成穗后又是35万左右。”

继捷麦19之后,2021年,他们培育的捷麦20通过审定,目前已经推广数万亩。

“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是继续提高产量,二是争取培育出能适应含盐量0.3%以上土地的新品种。”张卫军说,“目前全国含盐量在0.3%以上的土地有5亿亩以上,一部分种植牧草和高粱,更多的是杂草和荒滩。这是旱碱麦推广的难点所在,也是希望所在。”

“亩增收500元,我还要发英雄帖”

3月27日,河北省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几位合作社社员、理事长张志清、沧州市农科院研究员徐玉鹏,正在热烈地讨论着。

“明年合作社要实施绿豆、旱碱麦、油菜、高粱两年四轮作模式。保守估计,每年每亩增收500元。”张志清说。

合作社社员李文进表示怀疑,让张志清给详细算算账。

“现在咱们一年种一季玉米,一季旱碱麦,每亩赚300元。要是种高粱,一亩地一年能收入700元,但种高粱一年就是一季。种油菜,一亩地可赚400到500元,但是种油菜要求条件非常苛刻,必须在10月份以前要种上,要是种不上,过冬时就冻死了。”张志清扳着指头说,“你们还记得2022年,收完小麦是什么时候下得雨吗?一直旱到7月4日才下雨。我们7月5日才种玉米,玉米生长期是105到110天,只能八成收获,要是再晚了,又影响了种旱碱麦。”

“是啊,雨量不均,降雨时空不均,是影响咱们黄骅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徐玉鹏说道。

张志清马上接上话茬:“如果实现两年四轮作,合理安排作物茬口,雨量不均,降雨时空不均的问题就解决了。绿豆生长期70-80天,不仅耐盐碱还能改良土壤。即使今年还是7月4日下雨之后播种,9月24日绿豆就成熟了。收获绿豆之后可以种油菜,次年5月15日左右油菜成熟正好种高粱。高粱比玉米生长期短,还耐旱耐涝,9月份可以收获。高粱收获之后,播种旱碱麦一点不耽误。两年下来,绿豆、旱碱麦、油菜、高粱两年四轮作,比旱碱麦玉米一年两轮作,每年每亩增收500元。”

李文进还是有点不放心,目光投入了徐玉鹏:“徐专家,您说这样可行吗?”

“非常好,可行!这不,4月20日,刚刚在这里召开的国家盐碱地绿豆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上,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名誉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程须珍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两年四轮作的循环种植模式。”徐玉鹏说。

“明年实施两年四轮作之后,我要再下一次增产英雄帖,如果亩产收益超过我,我还出1万块奖励,拜他为师。”张志清说。

原来,到2023年,友和合作社4000亩盐碱地,平均亩产连续三年在600斤以上。去年五月份,张志清在旱碱麦种植大户微信群里发出了“英雄帖”,“谁的产量超过我,奖励1万元”。

这1万元奖励,到现在还没有发出去。

“最贫瘠的土地长出了最美丽的希望”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过去流传在黄骅渤海之滨的民谣,生动地描绘出过去盐碱地的情形。

今天,沧州的百万亩盐碱滩,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黄骅旱碱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黄骅盐碱地打造“绿色粮仓”做法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用张志清的话说,就是“最贫瘠的土地长出了最美丽的希望。”

华北平原与渤海湾西岸交界黑龙港流域下游的这片滩涂,没有浅层淡水,含盐量在1%以上。干旱和盐碱,是这片滩涂上的两大自然灾害。曾几何时,这里“蓬蒿茂密没马牛,草掩曲径少行人。”漫洼的芦苇怒放,红荆条树、黄蓿菜棵、碱蓬棵、蒿子棵、海椹棵、马兰墩、花儿柴夹杂其间……

这一地区种植旱碱麦的历史有2000多年,但长期以来产量普遍很低。20世纪50年代初期,亩产在18斤到60斤之间。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片盐碱滩,怎么长好一棵金色的麦穗?

“柳暗花明又一村”,改土造田加上科学种植,让这片盐碱滩上长出了绿油油的希望,长出了金灿灿的收获。

2014年,在外地创业成功的张志清回到家乡黄骅市李子札村,流转土地4000多亩,成立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的前三年,张志清种过旱碱麦、大萝卜、秋葵,以及各种果树,但是一样也不成功,盐碱加干旱,就像两条绞索一样,勒得张志清喘不过气来。

“那几年每年赔几百万元,教训深刻啊。种地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讲科学、按标准,2017年,合作社经营出现转机。”张志清说。

转机是怎么出现的?

原来,从2016年开始,张志清开始广交朋友,他的朋友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国家、省、市农科院和农业院校的专家们。

“我认识的第一个专家就是徐玉鹏,后来通过他我认识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的专家们。他们是我的恩人,帮了我天大的忙,就像手电筒一样,在黑夜里给我照亮了一条路。”张志清说。

“盐碱地种植要想提高产量,必须先治盐碱,然后是因地制宜选择品种,还有科学的管理。”徐玉鹏说。

“2017年至2018年两年间,合作社4000多亩土地通过平整土地、挖排盐碱沟、增施有机肥,盐碱地治理的效果非常明显。盐碱度0.6%以上,是重度盐碱地,寸草不生。原来土地重度盐碱层在20厘米之下,治理之后,重度盐碱层下降到了40厘米以下;原来99%的土地板结,现在90%以上土地不板结,盐碱程度也降低了。”张志清说。

在徐玉鹏建议下,张志清选择的捷麦19和捷麦20两个旱碱麦品种种植。

“2017年,合作社经营实现赢利。2023年,旱碱麦平均亩产700斤,创造了合作社产量的新纪录。”张志清说。

说起旱碱麦的管理,张志清也头头是道。以前就是秋天补二氨,春天追尿素,大面积施肥,一刀切。现在是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这片地前几天刚喷了磷酸二氢钾,远处那片前些天用飞机喷了防虫药和叶面肥。现在旱碱麦是抽穗后的扬花期,就不能再动了,是空白期,让它们安心授粉。5月10日左右再喷壮颗叶面肥和抗干热风的药。”张志清说。

“2022年,各级专家参与,沧州农科院、黄骅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制定的《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被认定为省级标准。标准包括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管理、运输储藏等8个方面。按标准种植旱碱麦,平均亩产比传统方法种植可提高100斤以上。”徐玉鹏说。

黄骅市推进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按照《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种植“六步法”,即品种选择、重施基肥、缩行增密、重度震压、春季追施水溶肥、一喷多防;“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形成了37项种植技术标准,建立了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耐盐碱作物种植标准化体系。

“要种挣钱的旱碱麦,就得按标准来。”这是张志清经常说的一句话。

2023年,黄骅市60.98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亩产480斤,总产达14.7万吨,较上年增长近两成。

2023年12月8日,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在北京正式发布,20余家旱碱麦龙头企业与北京新发地100多家优质经销商对接洽谈,累计签约额达7.6亿元。

一粒麦,带动一个产业。

在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室,旱碱麦挂面、旱碱麦馒头、旱碱麦面花、旱碱麦颗粒粉、旱碱麦芯粉等旱碱麦产品琳琅满目。

“今年以来,旱碱麦面花、旱碱麦挂面等主要产品销售额同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公司的两个自有品牌‘旱麦佳品’‘渤麦佳品’也越来越受市场认可,已被信誉楼百货集团等大型商超选定为集采品牌。”公司总经理王文达说。

“旱碱麦吸收了盐碱地里的矿物质,锌、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小麦都要高。而且它还是优质高筋小麦,磨成的面粉韧性强、不粘手、耐蒸煮,口感麦香浓郁,很受消费者欢迎。”王文达说,“随着黄骅旱碱麦知名度的提高,公司的旱碱麦产品销售也呈现井喷式增长。”

沧州旱碱麦“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目前,沧州市有旱碱麦深加工企业30多家,旱碱麦产品绿色食品11个,认证面积4.6万亩,认证产品产量达1.1万吨;河北大仓粮油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旱碱麦、旱碱麦面粉等5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黄骅旱碱麦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汉书》说,“农,天下之大本也。”

今天是麦穗初齐雉子娇,明天是一夜南风覆垄黄。

金色的希望,在担纲渤海粮仓的旱碱麦田上,孕育、聚集、升腾……

2024-05-1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8527.html 1 麦穗初齐稚子娇(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