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河北作为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雄安、抵沧州、到石家庄,探工地、看港口、问民生,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两场座谈会,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方向,为我省在新的起点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牢牢把握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的重要要求。持续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广度深度,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引进京津创新资源要素,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把协同发展成果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上。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京畿大地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清晰而坚定:“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产业协同 优势互补 活力澎湃

□本报记者 刘朋朋 弓幸民

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重要方向。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站上新起点,三地立足自身禀赋,携手“燃”动新质生产力引擎,协同创新风生水起,产业链条优势互补,发展动能活力澎湃,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迈进。一季度,河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主要指标稳中有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门红”。

产业承接 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牛鼻子”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往穿梭……初夏时节,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热火朝天,一个个地标性建筑加快崛起。

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力提速,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已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拉动这里的产业以“质”竞速,向“新”布局。

是什么,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如此的吸引力?

“我们新建的高标准厂房,通过三年免收租金、两年减免租金等方式吸引企业。”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发展高新产业的平台,这里已吸引多家芯片设计、无人驾驶研发等企业入驻。

开放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示范应用场景,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干事创业的同道者。

不只在雄安,河北各地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做好服务搭好平台——

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渤海新区等重点合作平台,重点项目纷至沓来。

主动对接“跑部进京”——

全省各地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进京主动对接央企、对接部委。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连续两年将“新春第一会”的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努力让河北真正成为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全域对接、全面承接。如今,河北承接京津转入的基本单位已达4.3万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协同创新 京津成果加速在河北孵化转化

走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在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散热氮化铝陶瓷基板,厚度仅0.5毫米、长宽各120毫米。”公司总经理孙永健说,这块陶瓷片能为一盏400瓦的LED灯提供散热,主要用于5G基站、高铁、新能源汽车等大功率的高频封装器件。

这块比指甲还薄的正方形陶瓷片是历时7年自主研发的高散热氮化铝陶瓷基板,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目前,该公司又在向AIN多晶复合衬底技术发起科研攻关。

中创燕园的成功实践不是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北京研发成果在河北成功转化。

作为北京中关村的第一个京外机构,保定中关村已吸引包括中创燕园、思瑞恩新材、用友网络、华凯光子在内的300多家知名企业或机构注册办公,并基本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

一个中关村,花开京津冀。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河北主动对接京津,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同时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强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京津冀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4月27日,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上线,首批共337个京津冀地区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创新和科技服务四类平台及产业空间载体集中呈现,为协同发展“精准导航”。

数据显示,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10亿元,增长1倍以上。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河北正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速自身发展。

串线成链 “链”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赛道

根据2023年底京津冀首次联合发布的跨区域产业链图谱,三地将共同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产业链。

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互动频繁,一体化发展机制日益完善。三地工信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实行轮值组长制,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协同推进格局。京津冀三地共同培育的6条重点产业链,链群协作已见成效。

着眼于彼此优势,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的打造,唐山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特种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全国“领跑”。

4月23日,一场京津冀粤机器人项目资本对接暨产业链招商活动在石家庄高新区举办,京津冀与大湾区机器人领域产融合作有了更多的可能。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马越表示,近年来,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以唐山、廊坊、石家庄为主要集聚区,初步构建了涵盖上游关键系统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集链成群加速发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解锁,河北机器人产业发展浪潮奔涌。

从协同创新,再到产业一体化,京津冀产业协作的“手”越牵越紧。

一个个产业项目的对接,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转化,一次次主动用心的奔赴,一步步大胆的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幅最初的“大写意”,已被精雕细琢成生动的“工笔画”。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新的起点, 逐梦而行,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故事将更加精彩。

交通一体化 人享其行 物畅其流

□本报记者 烟成群

道路通,百业兴。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十年来,三地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路越织越密,手越牵越紧,一体化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三地人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交通一体化“加速跑”

今年“五一”假期,雄安至忻州高铁建设现场钻机林立,工人正加紧进行桥梁墩身、连续梁、预制梁等施工作业,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雄忻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结构。目前,雄忻高铁雄保段梁场已投入使用,3座特大桥主体工程已完成30%,年内可以实现大桥主体全部完工。

在张家口市涿鹿县,北京国道G109新线高速连通工程正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完工,将使河北再添一条进京新通道,缓解北京西部交通压力,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承高铁、京唐城际等6个项目相继通车运营,连接京津的铁路达到23条。石家庄到北京1小时通达,石家庄与廊坊、承德、沧州高铁直达。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达11295公里,其中高铁2576公里,占比22.8%。

十年来,互联互通的公路网全面构筑,京昆、京礼、京秦高速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打通拓宽对接京津干线公路44条段、2552公里。连通京津干线公路达到50条、76个接口,通行能力增长了150%。2023年,实施京津冀衔接干线公路网加密提升行动,谋划项目22个,实施15个,建成4个。

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更加完善。对外骨干公路网已建成通车8个项目、573公里,与京津实现高速公路直联直通。2023年,京雄高速全线通车,京雄两地1小时高速公路通达成为现实。

跨区域通勤新期盼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设,三地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已变成时间上的“同城化”。

家住河北燕郊,工作在北京国贸,像这样每天跨省通勤的人有不少,张扬就是其中之一。自从横跨京冀两地的北京地铁22号线开建后,他时常要去家附近的工地看一看,期盼这条线路早日开通。未来,乘坐地铁由河北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9分钟通达,到北京CBD最短仅需32分钟。这样的速度让张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新的期盼。

每天清晨,一辆印有“京津冀定制快巴”字样的大巴,都会从廊坊市区的德容帝景站点准时出发,驶往北京国贸。家住廊坊、在北京上班的刘月现在就是坐着这趟车往返北京和廊坊之间。

刘月告诉记者,以前,他只能选择拼车或者高铁,而拼车需要等其他乘客、高铁站与住所距离较远,让通勤的成本和便捷性大打折扣。定制快巴的开通,精准解决了他的这些痛点。

京冀通勤定制快巴累计开通运营6条主线、32条支线,覆盖廊坊北三县、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日均运输旅客5600人次,平均通勤时间在60分钟之内,为环京一小时交通圈再添一条快捷交通线。

“诗和远方”不遥远

“五一”假期期间,雄安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共接待游客110.9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4.4%,其中外地游客90.8万人次。从游客来源地来看,外省游客占比前三为北京、天津、山西,而且京津两地占全部外省游客比例达到56.58%。

大量外地游客涌入雄安新区的背后,是城际交通网络的构建与完善。雄安站投入使用,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间最快运行时间50分钟,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间最快19分钟可达。目前,雄安站每日开行20对高铁列车,主要服务京津冀通勤、旅游以及联运交通换乘旅客出行。

北京市民刘女士经常带着家人自驾前往河北旅游:“夏天我会开车四五个小时,前往丰宁坝上草原享受阵阵凉意。冬天我常去河北固安泡温泉,性价比高交通又便利。”

京唐城际铁路开通,大大方便了曹妃甸与北京的往来。北京东邦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雨佳介绍,他几年前决定把生产基地布局在唐山市曹妃甸区,产能比在北京时翻了几番,产品完成升级。公司现在很多客户还在北京,有时临时起意晚上见面,当天下午他从曹妃甸坐上高铁,1小时20分钟就能到达北京。不仅如此,待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至唐山站最快运行时间预计为39分钟,北京至曹妃甸间的运行时间也将随之缩短。

三地之间交通网络越织越密,不仅让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也让货运更加畅通。不久前,一列搭载着78个标准集装箱光伏组件的列车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发车前往天津港,转海运出口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据介绍,2023年,石家庄国际陆港与天津港之间常态化开行的海铁联运班列已经达到87列,运送货物超过11万吨,货值达到26亿元。

山水相连的京津冀,将继续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重点项目、重大合作事项落地落实。据悉,到“十四五”末期,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将基本建成,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将初步构建,基本实现市域内1小时快速交通服务全覆盖,三地交通一体化的将持续向纵深拓展,群众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生态共治 美美与共 向绿而行

□本报记者 吴苗苗

5月,碧波荡漾的白洋淀风光旖旎、大气磅礴的官厅湿地公园遗鸥成群、林海连绵的塞罕坝又添新绿……燕赵大地欣欣向荣,展现勃勃生机。

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三地共护碧水长清,携手擦亮蓝天,美美与共、向绿而行,生态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共护一泓清流“亲又甜”

“今年的‘五一’假期,我们怀来县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了热门打卡地,这里天蓝、水清、气爽,游客都说想把这里的美景带回去。”5月12日清晨,湿地公园的护管员王廷金沿着木栈道巡看过境鸟类。他说,官厅湿地已经连续5年观测到天鹅、白骨顶鸡等环境标志鸟类。

王廷金是官厅水库附近怀来县外井沟村的村民,他目睹了永定河多年来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永定河持续断流。从2003年开始,每年定期由上游的洋河和桑干河,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但水量仍然偏少,自净能力较差,部分河段仍然干涸。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永定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京津冀生态领域率先突破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为恢复“绿色的河”,确保“一泓清水润京津”,2019年以来,张家口全力配合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2022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贯通,河道水面面积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形成。

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统筹推进流域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建设,是永定河流域进行系统治理的一大创举。

河北抓住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的机会,与天津、北京进一步完善永定河生态水网体系,开展行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协同调度生态补水,使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实现了流域长效治理、全年全线有水、河湖生命复苏、共享优美生态、协同高质量发展。

这是京津冀协同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地加快建立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拨付、联防联控、流域保护等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已实现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2023年,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国考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京津冀三地一水相连,持续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让人们同水连饮、同心安饮。

同守一方碧空“新又蓝”

2014年年初,原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4年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空气质量最差10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内8个城市赫然在列。2023年1月,同样一份名单再次公布,京津冀区域不仅无一城市上榜,河北张家口还入列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前十名单,北京入列最佳前二十。

河北省生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从事大气污染预警工作多年,对于河北省空气质量的巨大改善,他最有发言权。

2013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当时,河北省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不足50%。”王晓利说。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向天空要蓝色,必须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2014年以来,王晓利与团队到北京学习,掌握预报知识和理论,与京津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联合预报会商机制,统一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重点行业减排措施。如今,河北省大幅度提升了预报水平,实现了“弯道超车”,净化了京津冀天空。

新鲜空气来之不易,京津冀天空从霾到蓝的涅槃,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联防联控,携手行动。京津冀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下大力气压减燃煤、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机动车排放,京津冀凝聚起“1+1+1>3”的协同合力,共护一片蓝天。三地率先从大气环境执法领域突破,不断下沉联动执法层级,推动建立交界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北京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

三地携手共治,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2023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8.6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下降62.7%、50.6%、57.6%。三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好天儿越来越多。

赋能高质量发展“绿又轻”

环境在变“绿”,产业在变“轻”,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推进首都‘两区’建设,既要建好生态环境,更要产业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兴市、生态强市。”张家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家口依托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加快抽水蓄能、光伏、风电、氢能等项目发展步伐。截至今年一季度,张家口市电力总装机394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335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107万千瓦,光伏装机1250万千瓦),占比84.9%,稳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张家口市产业发展“含新量”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变好,老百姓增收也有了“幸福靠山”。

“早上四五点就到棚里采摘香菇,今年的产量和价格都不错!”日前,在唐山遵化市平安城镇赵家街村张新辉家的香菇大棚内,菇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筐、运送香菇。“我们这里,水又清,空气又好,种出来的香菇都比别的地方好吃。”张新辉笑着说。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则为保护注入更充沛的动能。

当前,河北正有力有序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截至2023年年末,河北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总数3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据了解,接下来,河北将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围绕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等领域,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机制,让燕赵大地的“颜值”越来越高,京津冀生态环境屏障越筑越牢。

服务共享 释放红利 润泽民生

□本报记者 李丽钧

京津冀“一卡通”说走就走、异地看病“一码通行”、公共服务“跨省通办”、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间,惠民政策持续加码,民生红利不断释放,三地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异地就医“免备案” 实现“一码通行”

今年65岁的吕志萍是天津市的一位退休人员,儿子在北京工作,老人在河北老家生活,吕志萍经常要在京津冀三地来往。“以前也可以在外省市拿药,但是我们岁数都大了,自己不会操作,还得找孩子或者别人帮忙。”患有糖尿病、血压高的吕志萍在外地就医拿药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儿子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刷医保卡就能全程办理挂号、刷卡、就医、取药。”

2023年2月10日起,河北省取消参保人员到京津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2023年4月,京津冀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实现了“免备案”,真正实现了“一码通行”。

十年间,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更多三地群众享受“双城”变“同城”的便利。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日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手术室里,常驻该院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专家李伟带领团队,运用腔内“八爪鱼技术”,为一名患者顺利完成难治性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手术。该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河北空白。

2023年,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成果丰硕,京津冀医联体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我省31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373家机构实现50项检验结果互认,29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208家机构实现3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环京津养老机构实现“养中有医”全覆盖。

去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已联合创建医联体40个,京津专家在我省累计诊疗36万人次。

十年来,优质的医疗资源,随着协同发展的步伐“流动”起来。京津冀三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同一水平的医疗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共绘“同心圆”

民生之基,教育为本。教育协同发展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3年9月,北京交钥匙“建三”项目——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3所学校开学,实现了北京雄安两地校区资源共享,雄安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北京名校。

在5月9日举行的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雄安共享推进会上,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联合推出系列新举措,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同雄安共享:北京四中、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北海幼儿园等知名校(园)长在雄安新区设立领航名校长工作室;北京市10所幼儿园与雄安新区10所幼儿园开展手拉手合作;天津市第四中学、天津市实验小学、天津市实验幼儿园3所学校与雄安新区3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帮扶,更要共建共享;不仅要向河北输入优质教育资源,更要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真正形成引领、辐射和带动的效应。

3月18日一大早,秦皇岛市海港区在水一方小学的6名教师代表组成“研学团”,赶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学习“班会课程”。这已经是在水一方小学与清华附小“手拉手”的第9期教师跟岗研学活动。

“跟岗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水一方小学副校长常虹说,学习了清华附小全新的教学模式后,老师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五步法”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202所京津中小学和幼儿园与河北省27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办学合作。京津教委组织了6所高职院校在河北省开展跨省单独招生试点和“3+2”中高职联合培养,累计招生近1万人。

一卡在手 京津冀“说走就走”

三地一张卡,协同惠民生。2023年12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签署《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京津冀“一卡通”建设,加快实现三地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

5月12日,京津冀人社部门共同发布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场景。截至4月底,三地共实现22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家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9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23家博物馆“一卡通览”、171家图书馆“一卡通阅”。目前,京津冀区域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1.15亿。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5月10日,京津冀社保经办服务再推新举措,京津冀帮办窗口设立,灵活就业及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享受养老及工伤待遇资格认证、社会保险权益查询及关系转移接续等11项社保业务,实现三地跨省帮办。目前,三地推动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涉企经营事项全部实现“跨省通办”。今年京津冀将新增100项以上“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十年间,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番变化,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往来密切,协同“活水”润泽民生保障,串起三地百姓新生活。

2024-05-1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8162.html 1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河北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