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矿公司深挖数据价值,打通各系统数据通道,把科技创新与安全仪器收发、维护管理、预警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矿井“大数据”池,实现数据互通互联,从“系统智能化”转向“智能系统化”
本报讯(通讯员张纳军 任蕊)5月6日,开滦集团吕家坨矿业公司(以下简称吕矿公司)技术人员董文仅用时2分钟就为15名新入职员工办理好矿灯、自救器、定位卡、安全仪器等入井必带设备支领手续,省去了原来员工需要来回奔波3至4个窗口才能办理完成的支领环节。
让数据多“跑路”、员工少“跑腿”,是吕矿公司开展科技创新赋能公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建设不断推进,吕矿公司深挖数据价值,打通各系统数据通道,把科技创新与安全仪器收发、维护管理、预警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矿井“大数据”池,实现数据互通互联,从“系统智能化”转向“智能系统化”。
仅便携式甲烷报警仪收发这一项工作,吕矿公司日发放量就达700多台,窗口每班需配备2名工作人员,逐个扫描支领人员定位卡,以确定支领权限,再手动录入仪器类型、编码等信息,不仅过程繁琐,出错概率大,还需由专人定期维护后台和仪器等数据信息。
“为此,我们以智能寻求突破,自主开发了一款安全仪器自主管理系统软件,把人员信息、仪器信息与该软件进行数据融合,充分发挥其智能化作用。”吕矿公司信息控制科科长肖伟介绍,“建立与人员定位卡系统信息数据共享桥梁,为每台便携式甲烷报警仪植入‘智慧芯’——电子标签,从而可以精准识别支领人员,以实现追踪管理。”
如此设计,人、仪器、软件三者就形成了一个智能环,支领人员可根据权限从窗口自主扫描领取,用完再次扫描还回,从而形成仪器收发闭合管理,若是支领人员超过24小时未送还,窗口大屏幕会自动弹窗提示。此外,他们还改变以往“人工+表格”仪器信息管理方式,增加智能盘点、到期检验提示以及一键读取检修信息等功能,使仪器管理实现了从传统到智能的转型。
在此基础上,吕矿公司受超市储物柜工作原理启发,自主研发了安全仪器智能储物柜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运用人脸识别、视频监控、工业互联网技术,支领人员只需进行人脸识别,5秒内即可完成电子发爆器、光干涉瓦斯检测仪等安全仪器领取、归还操作,既能节省支领人员窗口排队等候时间,又能减少窗口岗位用工。同时,他们还在安全仪器智能储物柜内设置充电源,实现仪器自助式充电管理。
随着智慧矿山建设深入推进,吕矿公司井下各工作面分布着近500台人员定位系统设备、851个安全仪器监测点位,由调度指挥中心的值班人员进行管理,因范围广、设备多,精准管控难度大。为此,吕矿公司深挖现有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系统数据价值,开发出基于调度指挥中心一级管控平台而建立的专业部室以及区科值班人员共同值守的两级预警平台,让数据“串”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为安全管控增添“警力”。为避免三方同时访问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系统数据造成系统瘫痪,他们改变系统工作方式,将原系统单线程作业架构变成多线程作业架构,确保新老系统同步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