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伟 魏婧宇 冯维健 张丽娜
站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望海楼上远眺,一片林海染绿了坝上地区,又向东南方向绵延,与另一抹绿色——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相接。
两座林场山水相连,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考察时强调,“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2023年10月,一条新修的公路——县道X186连接线连通了塞罕坝林场与马鞍山林场,使两地通行路程缩短了100多公里。山上树与树相接,山下路与路相通,此前相近但无坦途的两个林场,真正牵起手来,汇聚起扩绿、兴绿、护绿的新力量。
路相通
守护生态屏障
进入立夏,气温升高,防火任务加重,马鞍山林场的“林三代”王禹韩“跑山”更勤了。
作为林场快速扑火队成员,他几乎每天都要进山巡逻防火,“林场今年准备推广以水灭火的方式,储水点隔多远设一个合适、小型消防车走哪条路线上山,这些都得提前计划好”。
这是来自隔壁塞罕坝林场的灭火经验。
去年夏天,喀喇沁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明带队到塞罕坝林场学习,带回了森林防火的“大招”:“以水灭火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不仅灭火更快、更彻底,能减少复燃风险,还能降低防火队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
2023年10月,一条6.784公里的公路连接起内蒙古喀喇沁旗美林镇和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兰旗卡伦乡,从马鞍山林场到塞罕坝林场,不用再绕行100多公里,两个林场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
携手护绿,互助增绿,两个林场的合作越来越深,未来还将在林业碳汇开发、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深化交流与合作。绿意沿着公路蔓延,构筑起美丽的生态长廊。
村相交
奏响“两山”新曲
早上刚从河北省围场县兰旗卡伦乡冯家店村装车的新鲜木屑,不到一个小时就运到了内蒙古喀喇沁旗美林镇古山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县道X186连接线不仅畅通了塞罕坝、马鞍山两个林场,还畅通了林场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利于两地合作探索林下生金的新路子。
喀喇沁旗双泽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孙亚坤签收了这一车新鲜木屑,准备为食用菌制作基料。家在围场县的孙亚坤6年前来到喀喇沁旗发展林菌产业,目前种植了赤松茸、羊肚菌、红托竹荪等十余种食用菌。
孙亚坤介绍,每年双泽公司要从冯家店村等地购入800余吨木屑,“公路通了每吨运费能减少一半,一年光这一项就能少花4万多块钱”。
当前正是食用菌采摘季。往年这时候孙亚坤经常因为人手短缺急得团团转,因为正值春耕的关键时期,很难招到足够的人上山采菌。
今年他却格外淡定。他给冯家店村的朋友们拨了几个电话,第二天就有村民来到古山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打工。
“路相通才能共发展。”喀喇沁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史志良说,“喀喇沁旗和围场县的生态合作,已从最初的植树增绿、防火护绿,发展为现在的致富用绿。我们牢记总书记‘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嘱托,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增收致富。”
两地致力于将林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已在林菌、林药等林下产业开展合作。而公路的修通又将沿线的村庄与两地林场相连通,为进一步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创造了条件。
心相亲
续写团结故事
“姐,我们从家里出发了。”
接到弟弟的电话,内蒙古喀喇沁旗小美林村的于风琴走进厨房忙活起来。这位从河北围场县麻家营村嫁到小美林村已经27年的满族媳妇,会做各种蒙餐和中式家常菜。
“我爱人是汉族,我是满族,邻居还有蒙古族,大家一起生活久了,现在好多民族美食都会做。”于风琴笑着说。
小美林村地处蒙冀交界,有近十分之一的村民家在围场县有亲戚,其中还有不少是多民族家庭。
“以前交通不方便,娘家来人要先走土路再上大路,折腾小半天才能到。哪像现在早上打个电话,没到午饭时间人就到了。”于风琴笑得更开心了。
吃饭时,一家人聊起养牛的话题。于风琴家养了40多头牛,喀喇沁旗正在引导养殖户参与绿色养殖,她和丈夫萌生了转变养殖模式的念头。于风琴的弟弟讲起围场县有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邀请他们过几天去看看。
“蒙冀交界的这片地区,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过渡地带,自古就是见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喀喇沁旗博物馆宣教部部长秦晓伟介绍。
山上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在这片洋溢着绿色希望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之树根愈深、叶愈茂。
北国之夏,青绿最美。塞罕坝林场与马鞍山林场,已经开始新一年的造林工作,谱写新的绿色情缘。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