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新疆麦有颗河北“芯”

□本报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

眼下,在新疆和硕县新塔热乡新塔热村100亩盐碱麦试验田里,麦株整齐挺拔,远远望去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谁能想到,这些长势喜人的小麦种子居然来自3000公里外的河北沧州,这段种子“奇遇记”还要从一个人说起。

“张老师,‘捷麦19’和‘捷麦20’的种子,这两天每样再给寄100公斤。这两个品种在新疆长势挺好,今年继续示范试验种植。”4月29日,正在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里观察麦种长势的张卫军接到了新疆和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侯杰打来的电话。

今年57岁的张卫军是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为观察麦苗长势,越是特殊天气,他越要往田里跑。一天下来,脸上身上挂满泥土。到小麦秀穗扬花期,张卫军的科研观察时间就要按小时计算了,只为捕捉特殊节点的数据。

“出穗时节,小麦生长速度快,几乎一天一个样,有时早中晚都会有不同变化。为了更密切地关注小麦长势,我每天至少去麦田3次,观察记录,一干就是30多年。”张卫军说。

“捷麦19”是张卫军和同事们为盐碱地“旱作雨养”种植环境量身打造的专属小麦品种,花费了30多年才培育成功。据悉,“捷麦19”抗盐碱、抗干旱、耐瘠薄,株高较之前种植的“冀麦32”品种矮15—20厘米,抗倒伏能力强,更为突出的是,亩均产量达到260公斤,与1957年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前身为“中捷友谊农场试验站”)相比,亩均产量增加了近20倍。

“农民种田,为的是收成;我们种田,为的是试验;试验目的,是为了培育筛选出更好的小麦品种。一个小麦品种从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10个年头。”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副局长郭楠说,育种是一项漫长又枯燥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1998年,他们开始准备中间材料,也就是杂交所用的母本,历时6年,才培育出了相对稳定的母本材料。

以一个中间材料为母本,往往选二三十个材料作父本,做出二三十对杂交组合。通过不断比较组合,杂交筛选,最终在2018年育成“捷麦20”,并于2021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相较于“捷麦19”,这个品种生育期短,可以减少干热风对千粒重的影响,亩产又提升了50公斤。

在沧州盐碱地上培育出的品种,缘何跨越3000公里来到新疆种植?这还得从2019年说起,当年张家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无意间在新疆和硕县试种了一年“捷麦19”,没想到,长势、产量等方面表现都特别优异,河北种子“芯片”与新疆土地的奇缘因此而起。

据了解,新疆盐碱土地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新疆麦装上河北“芯”,产量越来越稳健,表现越来越优异。

“和硕县有盐碱地,为了多产粮,他们在多地寻找耐盐碱的好品种,对照种植。后来找到我们,想引进‘捷麦19’的原种,继续试验种植。”张卫军说,“捷麦19”抗干旱,种上后,可减少灌溉频率,实现节水,而且产量较原来的品种大幅提升,亩产能到720公斤。

考虑到灌溉后的“捷麦19”抗倒伏能力稍差,中捷农科所还主动推介了更适应水浇条件的“捷麦20”。如今,“捷麦20”在新疆和硕县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近3000亩,亩产能达到750公斤,比当地推广种植品种增产8%左右。

“今年 ,中捷产业园区‘捷麦’19和‘捷麦’20繁育面积由之前的1万4千多亩,增加到2万1千多亩。”郭楠表示,下一步,为推进旱碱麦跨区域发展,他们计划在新疆设立技术推广试验服务站,大面积推广捷麦系列产品,为全国旱碱麦推广种植、增产增效、环境改良提供样本。

2024-05-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7969.html 1 新疆麦有颗河北“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