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张群 见习记者 闫馨璐 温淑月
清晨,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镇白台子村的温馨农家院早早就开了门,准备迎接前来潘家口水库游玩的游客。沿着田间小路行进,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走进农家院,只见一片繁忙而欢乐的景象,客人们络绎不绝,锅碗瓢盆叮当作响,王英春一家正在为游客准备午饭。
“客人要吃新鲜的胖头鱼,这不刚从水库里捕上来的,我让厨房给收拾了,赶紧给炖上。”王英春一边说,一边笑容满面地招呼记者进屋。走进屋里,每张桌子都围满了客人,王英春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为客人斟茶倒水,一会儿介绍特色菜品。“我们这里最有名的还得是胖头鱼,好多游客开车100多公里就是为了来吃铁锅炖鱼。”说起水库里的胖头鱼,王英春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水库的水越来越好了,胖头鱼的个头也大,口感也好,好多钓鱼爱好者特意来水库钓鱼,但您要是在2016年以前来,那景象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王英春对记者说。2016年以前,水库附近村民以养鱼为生,水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网箱,养鱼的残饵、粪便在水库里长期累积,导致水库水质急剧恶化。为保障一泓清水向南流,政府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给予村民一定补偿,引导周边村庄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当时,我们家是村里第一批养鱼户,靠养鱼,我们一年的收益也非常好。拆除网箱说不心疼那是假话,但为了咱生活环境,心里再舍不得也得拆掉。”王英春说,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村里于2016年底将网箱全部拆除。
村民们拆除了网箱,结束了“水上漂”,水库的水质逐年变好,来水库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旅游也顺势发展起来了,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我们村里新修的这些路,比国道还宽敞呢,路边的小城墙也是结合了水下长城的元素,路边也修了路灯,就连村里的垃圾都是县里来车统一拉走集中处理,环境是一天比一天好!”王英春说。生态补偿机制下,变美的不只是生态,还有百姓的新生活。如今,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越来越富有。
说起从养鱼到现在做农家乐的变化,王英春满脸笑容地说:“我们农家院旺季一天能接待30桌客人,跟养鱼比收益增长不少,之前养鱼起早贪黑地喂鱼,比较辛苦,现在干起了农家乐不仅能挣钱还能接触到很多外地游客,和他们分享我们农家的故事,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我觉得特别开心。”“上岸”却不离水,这里的农家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不仅增加了老乡们的收入,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乡村生活的好去处。
夏天的脚步轻盈而至,农家院沐浴在希望的阳光中,让农民们满怀希望。谈话间,王英春又接了好几通预订电话,“现在是游玩最好的时候,水豆腐、糖炒板栗、水库炖鱼头、走地鸡都有……来了以后还能参与田间劳作,体验乡村生活,这可都是咱们农家院独有的特色!”
生态之美绘就富民画卷。近年来,冀津协同共治,潘家口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如今,引滦入津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绿色生态,富民之源,随着水环境日益变好,潘家口水库旁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还新建了总长度84公里的旅游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坐游船观“水下长城”,赏“十里画廊”,守着水库,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