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农地入市”落子 “沉睡资源”激活

□本报记者 吴新光 石鹏飞 通讯员 姜慧婕 孙玉霞 宋海娟

一方面,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闲置或废弃,“沉睡不醒”;另一方面,城镇建设用地紧缺,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这个二元悖论,如何破解?

河北省正在稳步推进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潜力,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2023年3月,河北按照有关要求,准确把握稳妥审慎推进总基调,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强化制度保障支撑,推进全省21个试点县(市、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一年多来,“农地入市”改革红利释放,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都成为受益者。

“农地”为什么要“入市”

盘活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近日,记者来到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南镇东甘庄村,只见一处平整的土地上机械轰鸣声不断,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仓储库房主体已经封顶。

“这里交通便利,距京藏高速宣化北入口只有3公里,毗邻112国道,仓储物流成本比较低。”张家口霄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燕说。

2023年7月,该公司竞得这块34.61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50年的使用权。东甘庄村集体因此直接获益460多万元。这笔收益一部分作为补偿款分给村民,另一部分留给村集体,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和特色产业。

据张家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宣化分局局长刘卫东介绍,按照宣化区集体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管理暂行办法,入市土地出让总价款的15%缴入区财政账户,其余85%缴入农村集体经济账户。

这种让政府、村集体、村民、企业等多方受益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得益于河北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那么,什么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什么要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据悉,能“入市”的地不是宅基地,也不是村里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用地,更不是耕地,而是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农村建设用地,比如过去的乡镇企业和招商引资用地等。

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二级调研员刘学工介绍,“农地入市”是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出租等有偿方式,进入土地交易市场交易的行为。

“邢台冀龙工程机械配件有限公司所占的这块地,原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老砖窑厂,随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租他人改建使用,后来该地块一直处于半闲置状态。”威县梨园屯镇南梁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潘文全说。

不仅南梁庄村,在我省广大农村有一批数量庞大的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激活土地要素,唤醒‘沉睡’土地。”刘学工表示,“农地入市”就是解决历年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进入市场流转的问题,让集体土地中的经营性建设用地能够入市,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拿下集体土地“红本本”

企业发展吃下“定心丸”

日前,河北金特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亮拿到农村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这个“红本本”后,像是吃下一颗“定心丸”。他之前在高阳县庞口市场销售农机配件、汽车配件、钻头等,一直在寻找地块,准备建一个自己的物流仓储项目。

2023年12月,任丘市第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布入市交易公告。该宗地位于任丘市出岸镇千里堤西侧、津保公路北侧,土地面积19.3455亩,用途为物流仓储用地。经过17轮竞价,张伟亮竞得该宗地块。

“这个地块在任丘与高阳交界处,紧挨着津保路,距我国最大的农机配件市场庞口市场也就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以前在市场租库房,每年租金就得120万元。现在,地价加上建仓储物流设施的费用,大概是1500万元,可使用40年,节省了不少成本,企业发展后劲更足了。”张伟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以前是租用土地建工厂,不敢更新设备。现在通过土地入市,拥有这块土地50年的使用权,敢投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了。”谈起“农地入市”的好处,王海燕打开了话匣子,“2023年10月,公司拿到农村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马上开工建设,实现了拿地即开工。优良的营商环境,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由于盘活了土地资源,企业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问题,扩大了生产规模,还能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挣上工资。

“农地入市”改革红利释放,受益的不仅是企业,政府、村集体、村民都是受益者。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价款,在缴付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去除土地价格评估、地上构筑物价值评估等费用,余下的收益部分。

威县统筹考虑工业、商业等不同用途,合理确定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计提比例为工业15%、商业20%。

任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田茜介绍,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平均成本为5万元/亩,调节金按成交总价款扣除平均成本后,在20%—50%区间内确定提取比例。

我省各试点地区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机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入市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21个试点县(市、区)共入市土地44宗、面积1503.47亩,成交金额2.29亿元,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有效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农村集体经济“输血”

助力乡村振兴“造血”

“通过‘农地入市’,村集体获得较高的土地出让收益,改善了村集体的经济状况。”刘卫东说,过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先被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后再出让,农民和村集体一般只能拿到一次性征地补偿。“农地入市”后,农民和村集体不仅可以得到一定补偿,还能享受到除去成本后的大部分收益。

“除向任丘市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以及按照区片地价给予集体土地承包户补偿款外,村集体获得收益320余万元。”任丘市出岸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鹏飞表示,这笔资金计划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一部分用于村内修路、环境整治、用电用水等公益事业,让全村人人受益。

“以前,虽然土地承包农户取得一点租金收入,但是对村集体来说没有收入。现在,通过入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产业振兴更有信心了。”王鹏飞说。

对于威县来说,入市收益,既可以“输血”,又可以“造血”。入市收益可以进行再投资,对投资取得的再收益部分进行合理分配,让群众获得可持续收入。这是威县“农地入市”相比其他试点地区的一大创举。

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杰峰介绍,县里不搞“一分了之”,村集体所取得的入市收益,50%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支出,用收益“输血”;剩余的50%,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购买物业、股份合作、购买政府性债券等投资途径,强化资金“造血”功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政策和制度的逐步完善,让“沉睡”的土地开始“苏醒”。截至目前,河北共编制完成村庄规划726个,规划入市土地330宗0.94万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实现全覆盖,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入市地块“两小一散”(总量小、宗地面积小、分布散)客观实际,下一步,将结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建设用地“小块并大块”,切实增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土地利用质量效益。

2024-04-2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7303.html 1 “农地入市”落子 “沉睡资源”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