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张家口新闻

尹自先:唤醒沉睡700年的元中都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何丹丹 刘晓璐 通讯员 宋海鑫

4月的张北,春风渐暖,万物复苏。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4月9日,记者驱车来到我国第一个蒙元历史专题性博物馆——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倾听文物“说话”,感受历史“呼吸”,畅想“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的恢宏与沧桑。

进入展厅,肃穆、庄重感扑面而来。雕刻细腻的汉白玉螭首、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沾满泥土的琉璃瓦片、古色古香的瓷器……这座960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陈列着千余件珍贵文物展品,似乎在娓娓“诉说”元中都的生活画面。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揭开元中都遗址神秘面纱的“发现元中都第一人”——尹自先。

尹自先祖籍河北沽源,原是张北县一中的历史老师,酷爱文史书籍,也喜欢四处探访文物古迹,历经数十载考古研究不辍,为元中都遗址考古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尽管尹自先已于2023年底去世,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为世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人铭记。

在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内,当记者问及尹自先考古背后的故事时,他的好友张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闫振文立刻打开话匣子。“我们私底下常常调侃尹自先,不是在考古,就是在去考古的路上,用俩字儿形容,执着!”闫振文对记者说。

执着,源于热爱。

据闫振文回忆,一到周末、节假日,尹自先就骑上他的二八大杠四处“寻宝”。1980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张北县馒头营乡当地老百姓俗称“白城子”废墟寻古,当爬上三米多的高台,四方景色尽收眼底,高台内残存的柱基石、汉白玉残体、琉璃瓦、滴水檐残片顿时引起他的兴趣。“白城子如果是历史上辽代的牲畜交易场所,建筑构件怎会这么高级?”摸着拣到的金丝楠木片尹自先不断追问。

“从那以后,他更加执着于那片废墟,通过翻阅《口北三厅志》《察哈尔省通志》《辽史》《金史》等资料,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白城子难道是湮没在历史迷雾中的元中都?”闫振文向记者娓娓道来。

1982年初,尹自先在《张家口日报》发表《元代中都白城子》一文,首次提出“此城实为元代中都遗址”。为印证自己的判断,他多次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丈量、取证,对比规格尺寸,推断白城子就是元代第三座都城也就是元中都。

1987年,尹自先调到张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任《张北县志》主编,此后,他探寻地理古迹的足迹更是遍及张北的每处角落。期间,还撰写了《白城子说》进一步论述此城实为元中都,引发业界专家学者对元中都的考古挖掘论证热潮,最后证明白城子就是元中都。

随着元中都遗址的发现,张北县在白城子废墟上建起了河北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00年,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落成,用于存放和研究考古发现的文物,尹自先承担起协助布展的工作,忙活了4年。此后,每逢周末、节假日,他就到馆里当起志愿者,向八方游客讲述张北历史和元中都的故事。

在尹自先家中卧室,整齐地摆放着三个书柜,里边满满当当地存放着各类书籍。尹自先的儿子尹克维告诉记者,这是父亲的“宝贝”,临终时,父亲再三叮嘱要好好珍藏。

“从小,我父亲是缺位的,一到周末、节假日,他就‘失踪’了,骑上自行车一走就是半个月。回来了也不会带好吃的、好玩的,只有砖片子、瓦砾子,对于父亲的执着,年幼的我有些不理解。”尹克维边翻阅相册边跟记者讲述。

当看到父亲找回了沉睡在地下700年的元中都,这个草原都城史上的“活化石”成为研究元中都历史、蒙元文化的重要平台,尹克维终于理解了父亲执着的意义,看到了父亲的伟大。

“尽管当时已年过七旬,父亲还是一直关注着元中都的考古研究,主编了《研究动态》杂志,传播元中都考古最新成果,编辑出版了《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尹克维骄傲地对记者说。

2024-04-1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46083.html 1 尹自先:唤醒沉睡700年的元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