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魏一骏 张璇 林光耀
因地制宜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新技术激发新活力;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用新产业布局新未来。行走在浙江的企业车间、科研机构、产业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不仅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更积蓄着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
新技术按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键”
在位于诸暨市的华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0%的设备已安装了传感器,生产一根弹簧的用料、炉温、工时等关键信息,通过大数据采集可以给出精准记录。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此前数据采集一直是我们生产流程中的痛点。”华纬科技董事长金雷说,企业在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上建立一套工时结算流程,打通报工、材料、计件数据,让生产环节更加透明,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库存压力。
像华纬科技一样,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演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以新技术赋能生产制造。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目前浙江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75%以上。
绍兴市柯桥区的印染产能约占全国40%,目前该区已有80%左右的企业配备半自动、自动染料助剂称量输送系统,同时用能排污监测系统实现全覆盖。纺织印染这一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以集中度高、专业化强的“块状经济”而闻名的浙江,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地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领域开拓科技创新应用“试验田”
2月初,之江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极光1000-慧眼”星载智能计算机跟随卫星“上了天”。与传统遥感卫星拍摄图片后要传到地面进行处理不同,搭载了“极光1000-慧眼”,相当于卫星有了智能“大脑”,在天上就能直接进行“云判”、压缩以及目标识别。
在浙江,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正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之江实验室将全力聚焦智能计算主攻方向,不断激发智能计算对产业变革的跨越式推动作用,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
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浙江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前沿科技,将科技创新重心前移,推动“从0到1”自主原始创新,也打通“从1到100”,实现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年以来,浙江各地主动谋划,积极布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智能仿生、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增强产业向“新”力。
今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重大项目等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算力中心。
集群发展成为新产业体系建设“催化剂”
在宁波前湾新区,100余家汽车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这里集聚。2023年,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241亿元。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发展从分散向集聚、从集聚向集群转变,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浙江将力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营收突破9万亿元,带动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浙江省经信厅厅长詹敏说。
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浙江积极激发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功能,统筹资源要素,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绍兴市新昌县分布着600余家轴承制造企业,轴承年销售额超100亿元。当地“链主”企业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搭建链式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中小供应商进行数字化转型和产品主数据同步,实现全产业链计划、生产进度、库存、批次、结算的协同。
根据相关规划,浙江将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到2027年,浙江计划动态培育“链主”企业50家、“链主”伙伴企业5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200个。
既聚焦当下,也着眼未来。浙江积极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动能,先后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并遴选认定了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对象。
浙江省经信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对象共实施技术攻关项目近200项、累计形成发明专利1800多项,已集聚核心企业250多家,实施产业化项目140多个,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120多亿元。
(据新华社杭州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