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静
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锂电池、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了换道赛车和换道超车,并在近年来加强了未来科学、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的前瞻性谋划布局。放眼今日之中国,北京全面发力脑机接口产业,上海着力突破元宇宙关键技术,成都初步形成全球最前沿核聚变研究设施,合肥高效布局空天信息产业,唐山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成规模全国领先……一个个颇具启发意义的创新故事口口相传,散发着浓郁的“日新”气息,奔涌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更坚定了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和底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有效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等指标均居世界首位,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机遇也是挑战。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历史与实践也告诉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有利于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一路向“新”,才能创造未来。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期待更多创新故事“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