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朵“云”,帮助企业“排兵布阵”、降本增效,用过的都说好;企业向“云”端,让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告别“信息孤岛”,借“数”转型,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设备上云,上的就是这朵“云”。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河北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21.2%。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河北制造”正在大步迈向“河北智造”。
深耕“云”课题
数字化转型必修课
“如果有人问我要不要上云,那回答是肯定的,必须上云!我也是工业设备上云的受益者。”河北科力汽车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武提起工业设备上云赞不绝口。
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北科力汽车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汽车玻璃总成组件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客户提供着6700种产品解决方案,每排产一次就意味着要拉动大量数据。
而如今,设备上云有了“智慧大脑”,2个人用几分钟就能解决10人需要两到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不仅效率高,想得也更周到,成本降低质量却大幅提高。
张万武说,传统工厂要想在生产制造、管理运营等方面跟上新形势,必须依靠数字化来应对,需要现代化信息的支撑。
同样受益于这朵“云”的还有河北鑫宏源印刷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以前鑫宏源汇总生产数据,需要多名统计人员汇总、计算、分析,传统的纸质文件流转准确性不高,影响管理者决策效率。
如今,这家公司基于阿里巴巴的钉钉平台开发并上线了MS4.0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运行后,减少了10%的统计人员,而生产数据准确性从95%提升到100%。
企业负责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上云带来了“真金白银”。有了完善的追溯体系,产品合格率从97%提升到99%。而这看似不起眼的“2%”,相当于每年为企业增加80万元收入。
高效、高质、低成本,都是工业设备上云肉眼可见的好处。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把握“云”机会
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企业创新创造,动力从“高能军师”来。企业上云为生产提质增效,更为创新成果带来数据支撑和更多可能。
在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分析就逆向为产品改良优化提供依据。以该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光伏逆变器为例,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汇集不同型号逆变器运行状态、适配性、故障率等信息,为研发部门迭代产品、研制新品提供数据支撑。
而2023年年初正式投产的科林电气结构事业部智能柔性生产线,不仅让生产效率提升了5至8倍,还令折弯精度达到0.01毫米,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幅提升。工业设备上云为他们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3年前三季度,科林电气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56%。
在石家庄四药集团的制剂生产线上,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生产场景也同样随处可见。
“我们在智能制造上下足了力量,在行业内率先构建成无缝对接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智能生产的车间超过八成,在智能制造赋能下,创新成果转化如虎添翼。”石家庄四药集团制造中心副总经理蒋德光说。
如今,“这朵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脉络之中。河北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加快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激发了工业经济新动能。
打造“云”生态
助企向“云”而行
为了助推更多企业上云,河北努力打造发展生态,为企业上云带来更多“云端”支持。
企业上云,离不开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5G基站累计达到16.5万个,在线运营服务器规模达350万台,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累计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329个,连接工业设备1034万台(套),服务企业14.3万家。
河北省加快构建“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1”是河北省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21”则是7个主导产业+14个地区的行业和区域平台。目前,河北省拥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7个,覆盖钢铁、石化、建材、汽车等多个领域。
“河北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截至目前,平台上线262个云产品和云服务、15个典型案例、61个学习视频,“哪里不会点哪里”,解决企业上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加快企业上云步伐,河北省还开展企业上云星级评定。五星级上云企业作为省级示范标杆,总结形成典型案例在各地进行推广复制。
此外,河北省还发出了“招贤榜”,建起“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让服务商“揭榜挂帅”为企业上云做好服务。
为帮助更多企业提升工业设备上云水平,《河北省“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
(2022-2025)》等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构建起了覆盖面广、延续性强的政策支撑体系。有了越来越好的“云端”服务加持,“十万企业上云”的目标越来越近。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上云企业总数超过90000家。未来,更多的河北企业将会在“云中漫步”。
今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河北连续拿下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全国第一,正是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深的体现。
向“数”而行,乘“云”直上,为河北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河北智造”不断注入新活力。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