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程 张弢 刘宇轩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战略要求,这为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等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对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按劳分配,实现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见,提升财富积累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按劳动贡献分配收入,而富足的劳动力资源、高效的劳动力质量和充分就业是实现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
在劳动力数量方面,河北应当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和城产融合的基础上,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人口就地“市民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和优化社保省内跨区域结算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动态统计劳动力学历年龄、技术水平和就业意愿等信息,对照企业招聘需求,进行岗位推送和专项培训,帮助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在劳动力质量方面,河北应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长效投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河北省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9%,略低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在教育投入上仍有提升空间,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省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河北应加强与京津两地的教育合作,对教育人才提供安家费、子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等政策支持,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在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方面,河北应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禀赋优势,基于各县特色产业,实现数字经济引导产业创新,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
实现高质量就业,激励劳动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换、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前提,而收入结构的改善则是促进财富积累相对公平的重要路径。
优化产业结构,保障低收入群体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河北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关键。根据《河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64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13,同期东部省份该比例为1.63,河北城乡之间仍存在显著的收入差距。低收入群体主要聚集在农村中低端产业,对于河北而言,只有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关于河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河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200亿元,每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河北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河北应当重点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另一方面,河北应当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借助产业数字化以构建产业生态网络和提升产业韧性,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增收的创业就业机会。
就农业而言,应当推进农村地区物联网、5G网络、信息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第一,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实施农技人才特聘,提供产业精准指导和咨询服务,构建数字乡村信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第二,支持直播带货创收增收。加强农村5G、物联网和千兆光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商仓储、保鲜、包装、物流等完整供应链体系,疏通数字技术下农民增收渠道的“堵点”。第三,打造高素质直播队伍。吸引、组织有意愿的技术人才及从业者参与乡村建设和农产品直播,向农村居民言传身教,传授互联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的系统知识,培养高素质的“新”农民直播队伍。
夯实收入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首先,夯实收入增长要重视高等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河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20年河北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17966.55元,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少了4440.84元,这意味着河北需要加大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以促进财富创造和积累机会的长期均等化。具体而言,第一,应当增加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加大对高校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为高校创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第二,打造“产学研用”项目,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总之,要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支持,提高教育质量,为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为收入持续增长提供基础。
其次,河北应健全国有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基层职工薪酬待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间,河北省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7.7%,而同期的安徽省这一数据则为15.4%,河北国有单位工资的增长率显著落后于安徽省。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国有单位工资增长机制,一方面,调整优化国有单位的激励结构,适当创新基层公务员、国企员工以及事业单位职工的激励方式。对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承担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建设职能一类企业的员工,应当将薪酬激励和中长期业绩奖金、员工持股等长效激励相结合;另一方面,对员工进行针对性考核,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有效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岗定薪,实现工资的公平分配。比如,对于管理人员,应当坚持业绩导向,加强业绩考核,薪酬与业绩同升同降,职称评定能上能下,以调动企业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而对于研发人员,在业绩考核的同时,还应适当调整其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净收益的比例,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调节过高收入,鼓励引导第三次分配
近年来“超级经理人”、金融行业畸高收入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保障机会公平、协调各类收入人群财富积累速度,需要在依法保护合理收入的同时,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遏制两极分化。高收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合理合法经营收入,应受到明确的法律保护和政策鼓励;第二类则是合法不合理的高收入,比如网络艺人得到的过高收入,应通过加强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调节;第三类是非法收入、腐败收入等,比如通过网络诈骗等行为所得收入,需要坚决打击。为促进公平竞争和劳动关系和谐发展,需要注重保护劳动收入,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打击非法用工和就业歧视行为,鼓励勤劳致富。
第三次分配也可以发挥其缩小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各国慈善捐赠报告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慈善捐赠金额占本国当年GDP的占比在2%~3%之间,而我国则为0.2%,第三次分配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于河北而言,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经济特点与建设需要,引导和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比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综合公益性岗位、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同时,鼓励高收入群体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制订和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和抵扣制度,逐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